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先进事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今年56岁,原**酒厂下岗职工,现为**《**诗刊》主编。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笔者有幸走进了老陈的家里,这时让人感受到的是: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直向我们扑来。就在这狭窄的空间里,**与诗歌为伍足足相处了30年,他说:“这里就是他从事诗歌创作的天堂,现在都习惯了这种与诗为友的生活,每当他从外面归来,一走进自己的家里,就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在这个并不算宽的空间里,它见证了自己平时创作中的苦与乐,正是在这里使他得到了生活给予的乐趣,也正是在这里让他真正感觉到了与诗歌同在。”
生活中的**质朴率真,自下岗后就一直赋闲在家。虽说生活上比较清贫,但他的诗歌梦一直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相反这种清贫的生活却给予了他诗歌创作中的力量源泉。
人非圣贤,说起诗歌创作,老陈也曾有过迷茫,有过困惑,更有过坚守中的放弃。在失业后的困境中,在与别人的议论中,他也饱受了人间的冷暖与沧桑。正是妻子与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让他重新找到了自我,使他重新收拾起疲惫的心情,依然决然地拿起了手中的纸笔,重新开始诗歌创作。而那些心中的苦闷与抑郁,却一个个都成了老陈诗歌创作中的天然素材。在与家人的平淡生活里,妻子刘丽芝也从他的诗歌中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当我们提起**写诗时,坐在一旁的妻子接过话茬,笑着数落起老陈创作时的痴迷。她说老陈有时候为了写好一首诗,连饭都顾不上呷了,有时上街的时候,老陈走着走着就看不到人了,结果她回到家一看,原来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着诗。这时憨厚的老陈也赶紧为自己辩解,并道出了他之所以回家的原因,他说:“上街的时候与她走在一起,突然有了灵感,因为手上没有纸和笔,不能马上记下来,为了不忘记,他只好赶快跑回家,把当时想到的诗句立即记录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由于当时比较急,所以忘记了与妻子说一声......”
老陈嗜诗如命,时常痴迷于诗歌创作,有时为了诗中的一字半句,甚至会通宵达旦熬到天亮,有时为了能够捕捉到诗中的灵感,时而行为怪异,让人匪夷所思,作为诗人的**,就是因为这样沉迷于写诗,才会被文朋诗友戏称为“诗痴”,事实证明:他作诗痴就痴在对诗歌的永恒追求中,更痴在对诗词创作的完美追求里.。诗友甚至当着老陈的面调侃说,老陈你得了“诗痴”病。大家这么说他只是从内心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与佩服。
为了每首诗都能够充分反映生活,能够达到某种境界,老陈还时常到外面体验生活,邀几个文朋诗友在一起谈天论地,其乐融融。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寻自己创作中的那份诗情画意,则是老陈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守的信念,当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才有着切身的体会:“做学问需要安静下来,老老实实地去做,写诗要的是激情与灵感。灵机一动,心血来潮和偶然天成就是好诗,我认为凡事刻意造作去写的诗,大多不是好诗,创作时间也是随机的,不分白天与黑夜,不分早晨与傍晚,有时在睡梦中,有时在吃饭时,有时在走路的过程中,例如我的“一句童话”诗作,就是在一天晚上深夜所得,当时创作的冲动,让我那天晚上无法安眠,只好深夜起床,提笔写下了:‘妈妈的妈妈叫故事’’这么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写诗时是没有规律的,要吃得起苦,要善于从苦中找到作诗的乐趣。”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诗人**正是用自己平生的精力,坚守并看护着自己这片诗画一样的家园,用拼搏的汗水浇灌出了人生中一串串绚丽的鲜花.。老陈18岁开始写诗,到现在为止共创作各类大小诗歌上千首,有一些获得了大奖,并且上了省级、国家级《诗刊》。其中有二首诗歌:一首是《一句童话-妈妈的妈妈叫故事》,另一首是《两句不同的话语》,它们都上了国家级诗刊,据悉这二首诗都实现了我县对国家级《诗刊》上稿50年来零的突破。自**年起,老陈还连续4年荣获“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他的一些事迹也曾被有关媒体报道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担任《**诗刊》主编的**,也正以百倍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这份崇高的事业。他说:“诗就是我的生命,而《**诗刊》就是我今后值得用全部生命去呵护的孩子,”在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他在这片属于他的诗歌家园里,能够开拓出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