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转型农业增长方式交流材料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践行绿色农业建设职责引领农业增长方式变革
古老的文明起源于农业,而绿色农业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践行低碳文明生活,改造传统农业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开发建设40年来,回眸历史画卷,农村经济发展几经仓桑,从刀耕火种到木头经济及多种经营,30年的修路砍树,森林剧减,水土流失,生存堪忧。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林区人民痛下决心,全民参加生态环境保护。不到10年时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8%,保护区内达96%,年森林增蓄20万立方米,总产值是年的36.9倍,地方财政一般性收入是年的50倍,农民人平纯收入是年的30.7倍。
(一)绿色农业营造低碳产业新结构
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有机农业为抓手,以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截至年,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亩,无公害茶叶1万亩,绿色食品干果生产基地(板栗3万亩、核桃2万亩)5万亩,食用菌基地建设10万亩,中药材3万亩。全区共认证有机食品3个,其中木鱼有机茶连续11年获国家发展中心认证;绿色食品5个,蜂蜜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无公害食品6个,核桃纳入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后的有机茶价格由原来10元/公斤上升到400元/公斤;板栗认证前0.5元/公斤上升到4元/公斤;核桃由0.8元/公斤上升到16元/公斤;萝卜由0.1元/公斤上升到1元/公斤;白菜由0.1元上升到1元/公斤。仅此“三品”认证,农民人平纯收入净增元左右。通过绿色农业的发展,化肥使用量由年的3000吨下降到吨,农药使用量由年的15吨下降到4吨。
(二)生态农业构建低碳生活新环境
因林而建,典型的山地生态农业,其主要优势是山场大、森林广、动植物种类多、气候温和、无霜适中、雨量充沛,且劳力多成本低廉。在矿产区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草食生态工程,名优特产开发区,万户生态家园优质工程、林下产业复合工程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是当前农业增长转型的重要工程。
全区退耕还林13.5万亩,新增天然林保护225万亩,大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米16万单位,超出国标保健水平40倍。新建沼气池7500口,年节约森林消费1.6万立方米,年节约劳力1.2万个,节增及节支1600万元。新建生态农业模式10万亩,其中猪、沼、茶1万亩,猪、沼、粮5万亩,猪、沼、菜2万亩,猪、沼、果1万亩,猪、沼、药1万亩。新建蔬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2.5万亩;无公害茶叶1万亩;干果(板栗、核桃)标准化生产5万亩;林、药间作3万亩。形成了时空结构型、食物链型和立体架构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三)有机农业构筑农产品安全新体系
林区农业以传统种植技术为主,区内无“三废”工业污染,是乃至全国绿色生态保护区,也是有机农业开发最佳区域之一。茶叶和蜂蜜被国家认证为有机食品,以草食畜牧业的有机产品已呈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生产不靠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种植方式仍然保留,数千年的传统生产技术为有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天人合一、物土不二”主张少耕,发展干果和经济作物,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实行林牧、林药、林果多种模式经营,即用地又养地,使地力常新。利用花蜜资源大力发展蜂产业,划定中华蜜蜂保护区,目前藏蜂2万余群,其中人工固定场所辅育1.2万箱群,预计野生中华蜂群0.8万群,年产蜂糖100吨左右。
林区现有有机农业模式六种:一是以茶叶为载体的茶鸡、茶羊有机农业园5万亩;二是以沼气为纽带种养循环有机农业模式近10万亩;三是以耕作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林、农牧、农经、农渔集约有机农业示范30万亩,利用山地农业种性差、季节时空差、气候光热差,健全还原的农业生态良性系统;四是以黄连、党参、独活、当归、柴胡为主的药材基地10万亩;五是以山野菜和淡水鱼为主的驯野转家的有机农业模式,野生猕猴桃、野生葡萄、齐口裂腹鱼、金银花等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科学界定采集密度、采集数量,引导农民限量采收,此类模式已推广20万亩;六是以食用菌为主的综合性资源开发有机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栓皮栎、青冈栎、作物秸秆、枯枝落叶等研发香菇、平菇和金针菇,全区年生产食用菌100吨。围绕“多元复合、立体配置、循环高效”的目标,拼弃传统农业、发挥有机农业,依托现代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四)生态旅游农业构成未来农业新方向
是生态文化旅游核心区、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也是全国旅游圣地,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炎帝播五谷、兴农耕创造了文化,留下了山地农耕生活方式。目前,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把生态、农业、旅游业有机组成新型产业,依托古、老、粗、土、新、奇、特、优的田园风光,满足游客求知、求新、求乐心理需求,以欣赏研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倡导生态旅游农业。
当前,林区已形成十大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一是茶文化观光农业展示园近万亩。、二是干果休闲生态农业示范区,全区可发展干果50万亩,已发展11.6万亩,其中板栗10万亩,可采收面积4.5万亩,核桃1.6万亩,可采收面积1.28万亩。三是林药立体农业开发区10万亩,野生中药资源分布广,品种多,誉为中国药草之都。四是林菌间作示范区百万亩,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资源多,潜力大。五是农业种质多样性展示园,六是原始小杂粮生态旅游观光区。燕麦、乔麦、洋麦和各种野豆类比比皆是,可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农业格局,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七是城郊旅游农业示范区,以城带乡带农村,率先实施城乡结合,开发城郊旅游,形成田园风光。八是农业循环旅游再生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太阳能技术,开发乡村清洁工程,使1.33万农户都有用上清洁能源。九是绿色旅游农业示范区,以绿色为主导,以农业为平台,以旅游为基点,以效益为核心,利用绿色资源,提供绿色产品,开发绿色旅游,让旅游与农业形成一个整体。十是品牌旅游农业示范区。开发认证“三品”18个,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食品12个,一大批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差距逐步扩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进绿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转型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基础地位,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有8万人,5万人在农村,占总人口62.5%。农业仍然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就林区生态保护工作而言,5万农民个个都是护林员,人人都是环保者,如果农民没有保护意识,那么林区保护也就无从谈起,生态经济也是一句空话。随着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建设,农业仍然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型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市化和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转型农业发展增长方式是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扩大消费需求,潜力在农村,关键是转型农业的增长方式,农民的消费能力,核心是让他们富起来后,改变消费生活方式和习惯。目前农村消费滞后,消费水平低,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打工经济占山区农民收入60%。从农业内部看,农民劳动生产率不足第二产业1/8,不到第三产业的1/4,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很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从农业外部看,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低下,大部分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做的都是脏活、重活而工资低。有很多打工仔一年到头劳动收入仅保生活费和路费,因而农民工对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对社会做出的无私奉献远远大于他们正常收入。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农民非农收入来源,迫切需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型。
(三)转型农业运作手段是应对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农村发展面对市场挑战。大宗农产品价格难易和国际市场接轨,粮、油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国内低价农产品的进口压力始终存在,所谓的优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识与国际市场难以对接,市场准入至今还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园艺、畜禽、水产等主导产品出口难度大,近十年来呈逆差走势。蔬菜上市因时差和路途遥远而风险大价格一直偏低。
(四)转型农业发展模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低,如化肥、农药利用率仅在20%至30%之间,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到现在的测土配方数据中,土壤有机质、全N、全K、全P含量普遍下降,这是危险信号。因此农业“靠天吃饭”、“靠资源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改革开放30年,从资源利用方式上,农村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微观层次的经营中,打破小规模均田制格局,实现规模经营。从农业比较效益中,由弱势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转型是事关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问题,也是农村经济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更是中国农业的重大转折。
三、农业经济发展的五个转型
转型农业增长方式是奠定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才能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当前就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毫不动摇地保增长,但保增长不能忘掉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以新观念引领转型
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调优结构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型。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的引擎,也是构建农村经济新型产业体系的先导。我们在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调整升级的同时,谋划“十二五”、“十三五”后的发展,确定以低碳生活和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重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市场规则重建,有以法管市,依法护农,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二是市场主体的重构,创新农业增长方式,让二、三产业带动一产业;三是政府行为的重塑,政府在宏观上提高服务质量,权力配置上实行下移,使基层服务上有实力、实能和实效。
(二)以服务业加速转型
林区政府提出打造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以旅游为龙头、以农业为基础、以林业为支撑,通过开发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使资源利用高效化。不放弃传统产业,谋求旅农林新型产业,扩大农村经济服务领域,不舍近求远,而是持续发展的“远谋近施”。
(三)以城镇化推动转型
建设五镇两乡一湿地,把分散居住在条件恶劣,不利水、电、路建设的农户用生态移民的方式,适当搬迁到城镇,有利于的保护与发展。一是“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并重,以木鱼、松柏、红花、阳日和新华五个旅游镇为核心,开展城乡统筹;二是把农村“产业发展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互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三是“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并进,以机场、铁路和武神公路为依托,实现“陆、铁、空”交通网络。
(四)以开放招商助推转型
走外向型农业之路,把扩大开放作为转型的重要外源动力。以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引技,以园区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重点,集中突破大项目,招揽创新人才。
(五)以农业生态建设深化转型
以转型保障农业生态建设,着力构建四个体系。一是农业生态规划体系,以木鱼观光农业为主体建设旅游农业核心区,以红坪、九湖为主体建设休闲农业区,以武神公路为主体建设生态廊道,以松柏、阳日、宋洛为重点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圈,建设覆盖全区的大农业生态经济体系。二是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把生态理念和绿色发展模式贯彻于各个农业领域,重点突出无公害、绿色、有机“三食品”认证工作,把清洁能源开发到村、低碳生活推广到户。三是生态农业文化体系。把培育生态农业文化植根于农村经济建设中,创新文化载体和活动内容。四是生态农业评价体系。用绿色GDP作为生态考核指标,完善保护激励机制和调控政策,为农村生态经济提供支持和保障。
总之,农业的增长方式在开放中发挥优势,改善人民生活中起到作用,改革创新和衡量科学指标体系中转型,必须增加绿色农业投资,创建绿色企业,采用绿色技术,促进绿色消费,加强绿色管理,开展绿色教育。履行绿色农业责任,构建农村低碳文明生活,让农民在低碳无污染环境在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