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县政协在全市政协经验交流会上发言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突出重点,体现
特色,在履行职能中当好党政参谋
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职能。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的总体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整合资源,主动融入,选择县委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注、政协有条件做好的题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促进重大问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几年来,我们就“发展药畜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旅游开发”“突破城镇建设”“建设新农村”等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就“如何抢抓产业发展重大机遇”、“推进**模式生猪产业规模发展”、“打造产业发展企业龙头”、“实施特色民居、精美县城建设”等重点问题进行协商讨论、调研视察,广泛征求政协委员以及方方面面人士的真知灼见,提出50余条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并被县委、政府采纳和运用。如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实施,就全县生猪养殖进行了“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与“龙头企业建设”的调研,提出的关于**模式圈舍建设、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做强企业实施带动等建议意见,为县委政府提供了决策依据。紧紧围绕交通、电力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与重点项目建设,广泛联系,积极协调,联动争取。2006年和2007年,我们先后协调联系市、省、全国政协委员将安(康)-巫(溪)高速公路、安(康)-张(家界)-常(德)铁路重大项目立项建议以提案形式在市、省、全国两会期间提出。2008年,我们又主动联系重庆奉节、巫溪两县政协,先后在重庆市和2008全国两会中提出提案,并引起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这两个项目的立项建议已进入考察论证阶段。
围绕促进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履行职能。我们始终把工作的基本点放在推进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上,将县委、政府的工作中心作为政协的工作中心,将县委、政府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作为政协工作必须突出的重点,并以此来确定政协工作要点、重点工作部署及常委会议、主席会议议题,使政协履行职能的重大活动安排完全融入党政中心工作。近几年来,县政协紧扣**重点项目建设、城镇建设与管理、产业重构、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教育管理、卫生防疫以及投资环境改善等重要工作组织专项视察,听取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通报情况,进行协商讨论,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们出台了《县政协民主监督员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选派了36名政协委员受聘担任人民检察院、公安局、交警队、国税局、地税局等18单位民主监督员和行风评议员,对司法公正、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工作成效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监督;组织委员对农业、水利、教育等10余个单位工作落实情况与政风行风进行民意测评,对林业、计生、扶贫等7个部门的重点工作进行评议,特别是今年7月,我们首次组织委员对曾家、白家、钟宝等乡镇贯彻落实县委、政府重大部署和重点工作情况进行评议,与乡镇一起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和不足、研究方法与措施,不仅为县委政府决策下半年工作提供了依据,还对促进乡镇全面完成年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方式与措施,即密切了政协与县委、政府部门的关系,增强了政协与县委、政府部门的配合,又推动了工作落实及行风政风的转变。
选择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履行职能。将代表着民心民意和所提建议切实可行的提案,确定为重点提案,通过主席督办、联合协办、跟踪办案,以及走访督察、“回头看”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切实提高办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确保提案所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和落实。几年来,县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背街小巷改造的建议》、《关于扩大就业面,改善下岗失业人员生活的建议》、《关于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关于企业改制中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的建议》等提案,如实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推动了政府部门更加关注和设法解决**民生中的难点问题,促进了**的社会稳定。将精力投向基层群众,将关注投向弱势群体,积极为“民生”问题鼓与呼,围绕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教育卫生、劳动保障和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等民生问题,悉心体察、真情关心、切实反映。先后组织开展了食品及药品安全、农村五保户供养体系建设、农村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及脱贫致富落实情况的调研,“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完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点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等调研报告的形成以及建议意见的采纳,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
障体系建设。
二、服务大局,参与中心,在助推发展中显现政协力量
突出政协参与作用,积极为重点突破、帮村帮户出力。县政协主席、副主席按照县委安排,先后在曙双路改造、沼气建设、小曙河与新曙河水电站、农村饮水、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五保户集中供养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中负责组织指挥和相关协调工作,为突破重点
工作提供支持;先后参与了《**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县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县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等重点项目和产业的调研和方案制定,为经济发展大局提供依据。先后协调各类项目资金350余万元,建设人畜饮水工程3处,解决了800多人的饮水和400余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新修、改造、硬化村级道路8公里;启动“五改三建”170户,(其中新建房屋50户);组织政协委员、机关干部捐款2.7万元,建起了政协委员科学养殖示范小区,培育养殖大户80户,协调支持建成千头猪场2处;帮助建成村两委活动阵地和党员活动室;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三年前的1100元上升到现在的2141元,使帮扶村面貌一新,树立了全县帮村帮户工作的样板。
突出政协聚力作用,积极为开展建设、共建和谐出力。利用与政协界别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互通情况,交流信息,聚集政协界别合力;利用在开展视察调研活动时,邀请县委与政府部门广泛参加,在工作中加强协作与配合,形成调研活动统筹、资源信息共享、咨询论证合力的良好工作机制,增强各专委会、各界别参政议政的实力,使有关部门能够更广泛、更直接地听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真知灼见。利用开展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调研论文,提交一份高质量提案,提出一条有份量的意见建议,反映一个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帮扶一户贫困农户或产业发展大户的政协委员“五个一”活动,出台《政协领导、常委、委员与群众联系方案》,印发《联系手册》,明确联系内容,在联系中沟通建议意见、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具体问题,凝聚委员在推动发展中的合力。利用政协联系面广、热心公益事业的优势,组织机关干部和委员参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37次,委员参加活动达750余人次,共为贫困户、灾难户和村组道路建设等捐资40万余元;“5.12”汶川大地震后,仅7天时间就组织委员和机关干部为灾区捐款近5万元,为灾区人民奉献了爱心,积极为构建和谐出力。
三、改善条件,夯实基础,在强化自身中树立政协形象
坚持“工作靠自己去做,威信靠自己提高,形象靠自己树立,局面靠自己开创”的“四自”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想大事、议大事、干实事;主动了解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和指导思想,安排政协活动,履行政协职能,使政协工作与中心工作合拍,以“有为”争得“有位”,工作得到党委重视、政府的支持、部门的配合,政协自身的履职条件、工作条件有了较大改观。六届以来,我们立案的320件提案办复率达100%,采纳率达93.5%,群众满意率达98%;我们委员活动的经费由人均100元提高到现在的300元,专委会经费从无到有并逐年提高;我们政协干部与委员提拔、交流累计达27人,机关干部平均年龄由换届前的50岁降到46岁,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2%;我们累计投入150余万元,新增办公用房300余平方米,购置公务用车3台,配置空调18台,办公自动化体系逐步完善,以主动争取、改善条件促进了形象的树立。
坚持以县委意图定思路、与政府工作相配合、以发展需要献良策、按群众意愿提建议,逐步完善了县委、政府领导联系政协工作,政府、政协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和县委、政府、政协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党委和政府有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事安排、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问题主动提交政协协商制度。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党组会议制度、主席会议制度以及《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考勤办法》等30余项政协机关的有关工作制度;完善了政协专委会工作简则和考核办法,对各专委会按年初下达任务进行考核,并将工作完成情况列为负责人公务员年终评定的依据;完善了请假制度,对座谈会、专委会、常委会、全委会实行签到制,要求委员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履行事前请假手续,对无故缺席会议的进行点名通报,对连续两次无故缺席的进行批评谈话,对连续三次无故缺席的作出适当处理;完善了委员考核制度,对委员履行职能、参加“五个一”活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所在单位评定、委员述职汇报的三者结合的综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委员评优、去留的重要依据,以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促进了形象的树立。新晨
积极反映群众的呼声,及时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致力搭建县委、县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六届以来,我们发挥委员联系群众的优势,采取收集信息、采集问题的办法,累计收到群众信件117封,办复率100%,办结率98%;反映社情民意64条,办复率为100%,办结率为96%;组织委员开展文化艺术辅导、科普讲座、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活动10余次,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累计编发《**政协》简报65期,在省市媒体发稿130余篇,以联系群众、搞好宣传促进了形象的树立。
在探索、创新政协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基层政协要做到有为有位,就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上,把目标定在创新思路、争创一流上,把基础落在强化管理、提升素质上。只有用汗水擦亮政协牌子,用行动树立政协形象,才能为政协工作的发展、创新争取到更好的政治环境、组织环境、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