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卫体制改革研究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医疗卫生的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健康期盼还不相适应,“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仍需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行体制不顺,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尚未健全稳定长效的卫生投入机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医疗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慢,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困难,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现行的卫生服务体系与疾病预防控制要求不相适应,在农牧区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还未完全形成。一些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疾病缺乏有效预防控制手段,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机制还不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仍十分艰巨。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执法能力不强,农牧区医疗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还不到位,农牧民群众就医环境还不够理想。行业内部机制不顺,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不强,管理运行制度落实执行力不够,依然存在错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医疗机构事权、财权、责权划分不明晰,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适应,在维护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公平性、可及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转变和加强。
二、人员不足问题突出,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随着全州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日益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各类科室设置进一步细化,各级医疗机构的年住院量和门诊量逐年增加,年全州各级医疗机构年住院为3.19万人次、门诊为88.48万人次,年在全州各级医疗机构年住院人数达3.62万人次、门诊人数达114.76万人次,比年分别增长4300人次和26.28万人次,医疗机构的服务量持续加大,医疗单位卫生人员超负荷运转,但是医疗卫生人员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增加医技人员、提高整体服务能力的任务更显紧迫。从人员编制看,以州、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为例,现有床位1438张、人员1020人,按服务人口、服务面积、服务功能和医疗机构现有床位比例测算,各级医疗机构应配备人员2042人,尚缺1022人(其中州级医院缺276人、县级医院缺589人,乡镇卫生院缺157人)。州、县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现有人员192名,按照有关标准,尚缺编80名。医疗机构出现人才断层,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部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从人员结构看,乡镇卫生院大多为中专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缺少大专以上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村级卫生室中专以上水平的仅占村医总数的60%。乡镇卫生院303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和护理执业资格的只有224名,占74%,其余人员均无执业资格。尤其是全州40个乡镇卫生院具有护理执业资格的在编护理人员只有47名。全州医疗机构中大学本科学历181人、大专学历696人、中专143人,这些人员中56%是在职教育大学、大专文凭。由于人员紧缺,难以选派参加进修、培训,知识更新慢,医院发展水平难以提升。从人员分布看,一方面,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各级医疗机构只能采取聘用临时工的办法解决人员不足问题,全州医疗机构共聘用临时工534名,临聘人员和在编人员实行“同岗同劳不同酬”,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流动性大,人员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可操作性的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和条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尤其缺乏外科、妇儿科、药剂和医技、疾病预防等专业人才,全州基层医疗机构目前尚无一名具有完全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
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不能适应农牧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基层医疗机构投入不足,至年,全州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6427万元,但是用于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只有667万元,只占到总投资的10.4%,农牧区基层卫生发展既面临着发展提高的问题,也面临着规范充实的问题;既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面临着人员培养和稳定问题;既面临着基本医疗服务问题,也面临着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问题。但是,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尤其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动后,实行药品零差率政策,对主要依靠药品差价收入为主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压力较大,重医轻防、以药养医的情况一时难以改变,制约了农牧区基层卫生体系功能的发挥,转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功能显得日益紧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业务用房紧缺,由于没有职工生活周转房,职工大多挤占业务用房居住。全州有15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需扩建,8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需新建,36所乡镇卫生院和227个村卫生室达不到甲级标准化建设要求的分别占90%和53%。全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器械设备更新缓慢、关键医疗技术装备短缺、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对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形成较大制约。同时,全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缓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由当地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承担,没有单独的人员、房屋和设备,服务体系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急需加强。
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低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
我州医疗资源基本上都集中在县级以上医院,全州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技人员有430人,其中州级127人、县级223人、乡(镇)80人,乡镇卫生院中中级以上的医技人员只占到总数的18.6%,农牧民患者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有效就诊,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县级、州级医院,甚至到省内外大医院看病。州级医院的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但目前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年全州医疗机构医疗总收入为10679万元,其中:州级医疗机构医疗收入为3121.3万元、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收入为5493.2万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收入为2064.5万元,基层医疗机构收入只占到全州医疗总收入的19.3%。这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又浪费了大量的基层医疗资源。
五、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薄弱,预防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我州的情况来看,乙型肝炎和结核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县被列为全省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性病、艾滋病呈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移的趋势;年的县肺鼠疫疫情,再次向我们敲响警钟,鼠疫防控和地方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重道远;慢性非传染病的危害日渐突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急需加强。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无法补充从事地方病、传染病防治专业人员,严重影响了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农牧区基层如妇幼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基本处置及健康教育宣传等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都由乡镇卫生院承担,由于人员紧缺和能力有限,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工作压力巨大,有些传染病、慢性病的基本普查工作都难以开展。同时,妇幼保健服务面临新的困难,2002年妇幼保健机构在改革中与防疫部门合并组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全州除县单独设有妇保站外,其他县均无单独的妇保专业机构,各县疾控中心只有1-2名妇幼人员兼职开展工作,全州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最多也由1名专业人员兼职开展简单的统计工作,有的乡镇卫生院甚至无妇幼专业人员,全州29.3万的妇女和儿童卫生保健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六、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目前两种医保制度不统一,缴费筹资标准有差异,造成参保人员享受的医保待遇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居民疾病风险没有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保障,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需不断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需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别由劳动保障、卫生两个部门管理,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的推进。
七、人事分配制度综合改革力度不够,医疗机构内部改革难以推进
近年来我州在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尝试推行了全员聘用、岗位绩效、竞争择优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但是医疗机构的人事权依然在人事等部门,医疗机构无严格意义上的人事权和分配权,在用人方面难以形成“按需定岗、以岗定员”的用人机制,与医改的要求相冲突,医疗机构内部改革无法推进,人事分配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八、对中藏医药的支持力度不够,特色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我州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中藏医药的特色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是由于缺乏政策扶持措施,中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中藏医药医疗、保健、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够。二是各级中藏医院底子薄、投入小、发展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三是中藏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人才断层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四是中藏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制剂设施落后,中藏药使用率低,其独特的医疗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中医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全州仅有综合性中医院1家,服务半径有限,中医药普及率低。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历史性问题,有群众卫生保健需求快速提高,而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矛盾,也有在发展理念、管理方式和具体工作措施落实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医改中深入分析,认真思考,逐步解决。
建议进一步强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领导,围绕当前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合各地实际,对藏区和农牧区偏远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卫生投入财政保障,建立统筹藏区城乡卫生发展的新模式。
一是进一步明确州、县、乡公立医院等级、规模、标准、服务功能和人员配置。科学核定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合理定编定岗,解决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规划安排新建州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以满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二是建立和完善适合农牧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在人员、设备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根据我州藏区实际、区位特点和全州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形势,在州建设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在传染病防治上发挥立足本州辐射周边藏区的作用,建议省上在立项、资金投入、设备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三是加强州、县、乡、村四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州、县单设妇幼保健机构,增加州、县、乡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编制,加大妇幼保健专项经费投入,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四是进一步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快安排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职工生活周转房,改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生活条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同时,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在符合条件、严格准入的前提下,引进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私营卫生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与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开展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五是加大对基本药物和大型设备医疗检查等资金补助力度,保障基层医疗机构正常运转和改革的不断深化。
六是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理顺政事职能,下放管理权限,制定并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积极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绩效管理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为推进卫生改革和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七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医保制度、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医保格局。统一整合管理和经办机构,实行“一套班子运作,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式服务”,节约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能。
八是根据藏区实际,研究制定支持藏医药发展的特殊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藏医药基础建设、人员培训、药剂研发、产业发展等协同推进的发展模式,提高藏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藏医药在藏区的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