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校帮扶事迹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坐落在县镇南郊一号的省县职业中学是一所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教师进修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职业教育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秉承“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与就业”的办学宗旨,把“培养一名学生、致富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作为办学目标,立足县域实际,主动转变办学理念,相继开展了“订单培养”、“零学费入学”、“学生召回制度”等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通过积极开展生产实习,走出了一条“以工助学、以工养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新路子。学校先后培训转移建筑、烹饪、家电维修、宾馆服务、电脑、机电等专业实用技术人才1087人,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一、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县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校20多年来在不断总结积累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自年累计投资32.5万元,购进计算机20台,电子琴30架,电焊机15台及部分钳工设备,并新增了部分餐饮设备,学生实训工位增加了两倍,学生公寓床位增加了300多张;累计投资1140万元,修建了实训楼、学生公寓楼、学生餐厅,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办学实力,为培训工作创造了优越条件。
二、广泛宣传,动员贫困青年积极参训。为了让广大农村贫困青年充分了解党的扶贫开发政策,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学校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动员工作,一是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媒体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二是印制招生简章、宣传手册、展板,组织广大教师进村入户,广泛进行宣传动员;三是县、乡、(镇)各级扶贫机构逐级分解招生任务,落实招生责任;四是运用典型事例,从而产生典型带动效果,使党和政府的惠民、富民政策家喻户晓。由于宣传广泛,措施得力,“雨露计划”政策深受广大农村青年的欢迎,广大农村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培训,培训人数呈逐年上升。
三、强化技能,提高培训质量。参培学员年龄差别大,社会阅历不同,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培训中采取三步走措施,即第一步学习基础理论、训练基本技能;第二步巩固提高、强化技能;第三步技能评比、技能考核和鉴定,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根据短期培训时间紧、培训任务重的特点,将晚自习和星期六安排在教学时间之中,保证学时足量,实训课足量。
四、提高素质,增强贫困青年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针对扶贫培训工作目标性强、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学校明确提出了“法、纪、德贯穿始终,知、能、技全面提高”的教学目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学员的学习生活,加强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学员的纪律观念,培养学员的吃苦耐劳精神。针对学员结业后劳务输出的实际需要,学校专门安排了就业指导课,课程涉及外出务工的注意事项、相关的法律知识、社会常识、礼貌礼节、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等等。为提高参培学员的综合素质,学校通过组织广播体操比赛、技能比武、才艺展示、歌咏比赛、体育竞赛和公益劳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参培学员在活动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五、服务跟踪,保证就业安置。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是就业安置的前提和保障。学员进校伊始,就业安置办公室就着手制定安置计划,根据扶贫培训时间紧,安置任务大的客观现实,一是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分类整理和筛选招工信息;二是重点考察和落实安置单位,对用工单位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各方面进行实地考察,签订安置协议;三是“定单培训”。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工艺标准和实际技能达标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按照“定单”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四是履行安置协议,按期将学员送到安置单位,学员进厂后在进行必要的厂纪厂规教育和适应性训练后直接上岗;五是搞好学员安置的跟踪服务。学校先后与北京、山东、长江三角州等地数十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协助用人单位做好学员的思想工作,帮助学员解决困难,及时反馈有关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和服务。
三年来,通过县职业中学技能培训广大农村青年,学到了一技之长,个人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后相对稳定,待遇相对较高,绝大多数输出学员年纯收入达到8000—10000元,外出务工后活了脑子、挣了票子,家庭和人均收入不断增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培训输出的学员进入企业后发展后劲足,个别学员被安排到重要岗位,成为企业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