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报告范文

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报告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三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三年来科技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国家、省、南通市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要求和市委总体工作部署,坚持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取得了新的进展,连续第七届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始终突出以政策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民生为根本,紧紧围绕产业、企业、项目三大重点,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品牌,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强化市场拓展,实现了经济紧环境背景下的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不断攀升,以年均22.2%的增幅增长。即使是在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光伏产业遭受严重打击、又逢统计口径较大调整的大背景下,2012年仍然达到了39.37%,2013年达到了41.85%。其中智能装备占34.75%,新能源占16.25%,新材料占16.5%,生物医药占11.58%,仪器仪表占10.76%,电子及通讯设备占10.15%,在南通市位列第一方阵。五大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在规模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达56%。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是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现。围绕市场需求,紧跟科技潮流,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协作,加快产业开发和技术升级,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201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10.41亿元,占GDP比重为2%,2012年为12.95亿元,占GDP2.2%,2013年达到15.14亿元,占GDP2.3%。三年来,共计开发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471只,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8只、省级重点新产品33家、省高新技术产品430只,培育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4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企5家、省高企54家。比三年前增长100%。新培育省民营科技企业289家。近三年累计企业承担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6项,获省以上项目资金支持7384万元。获南通市以上科技进步奖53个,其中省级以上2个,优创公司潘银根董事长的“异种(猪)皮肤代替物的研发临床研究”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历史上自主创新获得的最高奖项。

三是平台建设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孵化器建设取得新成效。三年来,新认定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3家,其中国家级1家,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6家,孵化总面积32.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54家,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创新型经济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9.2万平方米的科创大楼已经封顶,预计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滨海工业园4万平方米的博士生创业园已有项目入驻。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取得新进展。2011年以来,累计成功申报南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其中省级7家;服务20家企业完成省级工程中心验收,其中神通阀门、东岳药业、秋之友3家被评为优秀并获得奖励。目前累计拥有南通市级工程中心108家,省级29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知识产权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创新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年来,累计申请专利17440件,其中发明专利4494件、实用新型5464件、外观设计7482件;授权专利9033件,其中发明专利314件、实用新型3247件、外观设计5608件。目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授权41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32件,是2011年的2.3倍。区域创新品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天汾电动工具商贸城成功创建省“正版正货”示范街区,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13年获“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称号。

五是集聚资源增合力,科技金融与人才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努力加大科技与金融结合力度,鼓励天使基金、小贷公司、私募基金来启发展,积极配合银行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贷款工作,已累计发放贷款6500多万元。坚持以项目引人才,积极配合人才办制订完善政策,加快人才引进,三年来共引进博士等各类科技领军人才512名来我市创新创业,其中5人获省博士集聚计划资助,54个人才项目入围省“双创计划”,艾力斯郭建辉团队成为三年中南通各县市唯一获省创新团队资助的团队。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23.72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2102人,年均增长12.8%;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1.216万人、高技能人才1.98万人,其中“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10人,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称号。为企业创新、创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三年来,尤其是近年来,为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步伐,根据上级精神和本地实际,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立足全局准确定位,科技创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注重始终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推进,注意结合本地实际,把科技进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署,做到高点定位、摆上位置。市政府坚持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专门制定了科技进步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以创新为抓手推动发展;按照市委十一届三次全扩会议“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发展”工作主线,围绕产业开展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市财政每年将科技三项经费列入预算,努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创新创造。市专门建立了科技进步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一把手为组成人员,定期不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决定重大事项,解决实际问题,有力保证了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注重发挥政策导向,激发科技创新内在动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广泛宣传政策内容,营造政策环境,特别是做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的培训辅导和落实工作。三年来,企业享受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总额达4.0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总额达2.88亿元,列南通各县(市)前茅。针对本地实际,我们对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优化,出台了《市产学研活动奖励办法》、《市专利奖励资助办法》等政策文件,修改提高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标准,取消或合并了部分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或过于分散的评比、奖励政策,使科技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提升。研究出台了《关于实施产业人才发展“1233”行动计划的意见》,以及相关的5个配套文件,在创业投资、项目扶持、生活津贴、引荐奖励等方面加大了资助力度,构建了“1+5”引才政策体系。我们还把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列入企业科学发展指数评价办法,对企业进行星级评定,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把科技人才工作列入年度和季度考核指标,并占有相应分值,季度一小考,年度一大考,对镇(乡)、园区的科技创新工作予以评分、排名,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有力推进了工作开展。

三是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有力助推科技创新进程。把服务产业、服务企业作为根本,把项目、人才作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把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评判标准,结合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切实加强了四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信息服务。每年年底至第二年初,组织各条线机关干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人才协作及科技计划项目源调研,三年来累计收集信息超过1100多条。成功组建了专家库和产学研合作项目数据库,开通了知识产权(专利)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企业及时提供信息咨询累计超过600多人次。认真开展政策咨询、辅导和专利知识业务辅导,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实行重点辅导,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二是项目服务。根据上级目录、指南及相关要求,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辅导企业编写项目申报材料,积极对上沟通,吃透上情、了解实情,提高项目申报质量,提高成功率,为企业创新努力争取资金支持。三是全程服务。从申报到答辩到资金流转、项目验收、管理,实行一条龙、全方位服务,只要企业合理合法的需求,我们就努力提供,真正做到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当好科技金牌服务员。四是无偿服务。无论提供何种服务,无论加多少夜班、有多么辛苦,坚持做到清正廉洁,不拿任何报酬,不接受礼金礼品,始终与服务对象保持正常关系,树立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四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三年来,始终把推进产学研合作作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牵线搭桥,内联企业,外接院校,全力撮合,促进技术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三年中共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486个,有95项成果通过上级专家鉴定,其中88项成果达到国家同类产品领先或先进水平。目前全市已有120个企业与6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连年被南通市科技局评为产学研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尤其着力抓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加强信息对接。不惜花大功夫、大力气下基层调研,逐个核对企业需求,提高企业需求的真实有效性,并及时更新。同时及时搜集、高校院校的技术成果信息,以多种方式让企业了解、选择,努力强化信息沟通,提高对接实效。三年中向高校、院所输送企业需求信息1000多项,向企业高校信息2000多项。二是全力拓展合作范围。巩固与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关系,扩大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加深与北京、哈尔滨等北方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拓展了武汉、成都、兰州等中西部高校的协作空间。三是精心组织开展校企洽谈对接活动。本着真诚合作、务求实效的原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小批量、多批次等多种方式,三年来,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北大、哈工大、上海交大、华东理工、上海理工、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南理工、南农大、中国药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兰州交大等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校企对接活动,先后有60多批专家教授来启对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动工具、电子信息、海工装备等产业及有关企业进行了调研、洽谈,达成合作协议453项,技术交易额达8.3亿元,项目实施期内新增销售收入175.2亿元。

五是扎实推进重要品牌创建,打造科技创新良好形象。将重要品牌的创建作为体现创新实力、塑造区域形象的重要方面,高度重视,全力争创先进品牌。严格按照要求,精心总结、组织申报材料,努力彰显本地特色,积极对上汇报沟通,以较高排名上报国家科技部,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七连冠。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全力提高创造、运用能力,强化专利执法,以优异成绩通过省、国家评审验收,获得“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称号,市科技局获评“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扎实抓好基础工作,精心准备考核评审,以良好表现通过了专家评比,获得省“创新型试点县(市)”称号,汇龙镇、吕四港镇获评省“创新型试点乡镇”。认真组织科技进步奖申报工作,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2项、南通市级53项。其中获南通市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列南通市前列。扎实推进平台打造,滨海工业园申报省高新技术园区已进入省政府办公厅征求意见阶段,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通过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复核评审,建成了双林公司侯惠民、道达公司曹楚生、东岳药业田禾等3个企业院士工作站,为创新创造提供了有力支撑。精心参与一年一度科技节的组织筹办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展示了科技的整体形象。

六是狠抓科技惠民,扎实推进农村科技服务。围绕“三农”工作实际,每年邀请专家教授来启举办技术讲座,开展科技结对帮扶,举行各类有一定规模的活动40多次。联合有关部门组织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30项,其中农业24项、海洋渔业6项,惠及群众20多万人。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助申报科技项目等途径,积极培育、引导农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型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5家、省农业类民营科技企业32家、省级科技型专业合作社3家、南通市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2家。认真按照省定标准,精心培育省级科技服务超市分店1家、便利店2家,被省科技厅评为优秀,省厅专门组织专家组来启举办科技服务超市万村行南通集中研讨会,表扬、推广做法。全力推进科技项目申报,3年来共成功申报省以上农业科技项目86项,其中国家级28项,在南通县市领先。积极整合高校和地方科技人才资源,南京农大专家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市已有143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一线,为农业技术传播和成果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年来,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每一点进展,都离不开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人大的关心指导,离不开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配合,对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与先进县市、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需进一步提高。虽然目前已经达到41.85%,在南通市也列第一方阵,但与先进县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占比虽达56%,但电动工具本质上是传统产业,不在高产统计范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很重。

二是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虽已确立,但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市真正有实质性科技研发投入的企业不过100家左右,真正能够承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工业企业及科技人才就更少。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集聚度与支撑力仍需进一步加强。我市的孵化器从总体上看,最大的不过5万平方米,数量倒有6个,呈现出单体规模小、过于分散、产业特色不明晰等弱点。特别是南通提出每个省级开发区都要建设在1.8平方公里范围内,30万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的核心“三创”园区,我市目前只有创新型经济园一家,且还在基建过程中,与海安去年一年就确认31万平方米相比差距不小。

上述这些问题与不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二、下阶段工作打算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承转之年,也是迎接新挑战应对新变化、谋划新思路促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扩会议精神,围绕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省创新型县(市)的目标,突出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不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加快释放创造潜力和创新能量,全力加快科技创新进程。

(一)主要工作目标

一是抓好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例不少于43.5%,R&D不少于2.4%,新增三创核心园区面积11万平方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不少于7.5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30家。

二是抓好重要品牌创建。重点抓好创新型县市创建的推进,抓好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的争取和滨海工业园区申报省高新技术园区的推进服务工作。做好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跟踪、申报工作。

三是抓好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认真做好十月份第十二届科技节的相关组织工作,做好接轨上海的相关活动安排,抓好重点产学研活动的安排。

四是抓好重大项目的申报以及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力为企业申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计划、创新基金以及“双创”人才等各类项目做好服务工作,全力为企业争取项目资金。并认真做好已立项项目的推进、验收等各项管理、服务工作。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以解放思想为动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共识。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到引领发展、支撑进步的重要位置,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抓长远”、“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就是扶持经济发展”的理念,形成“科技创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大科技观念,进一步消除模糊认识,理直气壮地推进科技创新,齐心协力引进人才、引进项目、促进合作,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家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勇于探索,走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之路,切实克服等待观望、畏难害怕、小成即满等错误观念,强化忧患意识,积极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提升技术、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求得更大发展。

二是以政策引导为抓手,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动力。要对现行的科技政策进行认真的回顾与梳理,凡是不符合当前形势的,坚决废止;需要调整、改进的,尽快予以完善;需要新制订的,要认真调研,根据实际需求,尽快妥善处理。要坚持算大帐、谋长远,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进一步抓好科技优惠政策的落实兑现。鼓励更多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好所得税优惠政策。进一步营造公平开放的政策环境,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享受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鼓励引导企业注重自主创新,激发内在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要更加注重考核、奖励手段的运用,改进考核奖励政策与实施细则,努力考出成效、考出积极性,真正推动创新开展。

三是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促进平台升级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创新型经济园特别是已建成的9.2万平方米孵化器,与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汲取先进理念,学习先进模式,加快高科技项目入驻,实现合作共赢。引导滨海工业园与上海的重要高校合作兴办科创园或加速器,提高科技含量与知名度。引导其他符合条件的园区与上海重点园区、院校建立共建合作关系,共用科研设施,共享信息资源,实现协同发展,着力抓好海工装备工业园、电动工具产业的科研服务平台建设,抓好企业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努力筑强平台,提高支撑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东部地区注重接轨上海、浙江的科技创新资源,做好承接其技术、成果转化、外溢的工作,在上海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地区选择突破口,建立常态紧密型联系。重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科技资源,拓展武汉、成都、兰州等重点科技市场,挖掘物美价廉创新资源。引导京、津和东北地区科技资源加强与长三角特别是的合作,目前已有良好开端,争取大的突破。利用省政府与MIC等国外高校签约合作的契机,延伸触角,争取有新的突破。

四是以服务延伸为依托,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效果。在做好现有企业的技术合作、创新升级工作的同时,努力拓展工作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实现前延后伸。前延就是从对现有企业的科技服务,延伸到为增量企业即招商引资主动服务,主动提供相关政策、相关目录,为项目洽谈提供科技、专利咨询,必要时参与项目考察,促使项目在引进时就考虑到科技含量,从源头上提高项目质量。后伸就是对实施科技创新、实施技术合作、项目建设的企业进行回访,总结经验教训,加强面上推广,并且逐步探索科技创新评估办法,提高实际效果。要逐步加强对科技文化、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工作的研究,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提高整体服务效果。

五是以招才聚智为支撑,进一步加快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突出高端引领,深入推进“1233”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加快引进“千人计划”专家、创新创业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几各类企业紧缺人才。大力开展“双招双引”、“以才引才”活动,全面推进人才国际化战略,不断扩大聚才揽智渠道。精心实施“312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科技企业家培养工程”和“蓝领振兴计划”,为产业发展、企业创新充实各类适用人才。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的优势与作用,积极促进镇校、企校合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体系,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营造政策高地。加快人才公寓建设,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适用的配套服务措施,切实解决好人才来启后的吃、住、行、子女入学、再培训等实际问题,营造尊才惜才的良好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聚得拢”,不断扩大人才队伍,增强人才对发展的支撑力。

六是以服务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优秀科技成果推广运用。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促进都市农业、精品农业、规模农业发展,加强优势农产品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培育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经营主体,使农民更快地富起来。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超市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与质量,把科技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探索建立专家与农村常态联系制度,为农民聘请更多的科技导师,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推广现有成熟技术与成果,用科技成果服务大众,提升生产生活质量。切实加强地震安全防范教育,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