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区菜篮子项目情况报告范文

地区菜篮子项目情况报告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区菜篮子项目情况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地区菜篮子项目情况报告

“菜篮子”工程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面了解目前我县“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我局近期对“菜篮子”工程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1、蔬菜。2010年全县蔬菜播面3.72万亩,总产10.56万吨。全县蔬菜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城郊时令蔬菜生产基地,面积800余亩,年产蔬菜4500余吨,主要供应鸣凤城区。包括鸣凤镇北门村、双利村,旧县镇旧县、安鹿、七里等村,其中以鸣凤镇北门村为重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400余亩(包括设施蔬菜100亩),年产蔬菜2500吨;二是高山延季蔬菜生产基地,以花林寺镇罗家院村、河口乡张桥村为主,包括其它乡镇部分高山村,面积1500余亩,年产蔬菜9000余吨,主要供应鸣凤城区及乡镇集镇,部分外销宜昌、武汉;三是农民自食菜地,农户房前屋后种植供自己食用。

2、食用菌。2010年全县发展食用菌1.09亿袋,同比增加1400万袋,增14.7%,其中反季香菇规模达到2140.44万袋。香菇产业年销售收入7.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从中获取2800元。

3、水产品。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1.71万亩,水产品产量2380吨,其中养殖产量2161吨。预计全年水产品需求量3400吨,自给率水平约为70%。

(二)品牌认证情况

目前,“森源牌”香菇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龙凤蕃茄”获得了无公害食品标识认证,2010年组织申报“远野风冲菜”绿色食品正在批复中。全县已建成10个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100亩城郊大棚蔬菜基地。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目前我县已成立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8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1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涉及20个村,网络农户2000余户,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扩大。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规范生产技术标准

根据国家规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和我县蔬菜生产实际,先后编印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手册》、《无公害香菇袋栽技术操作规程》、《绿色食品香菇》、《香菇、黑木耳、侧耳、密环菌、茯苓菌种质量标准》等技术资料和生产技术标准,对蔬菜、食用菌生产技术进行规范,为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一是通过广播、电视、简报、农业网、“农信通”、发放资料、集中办班、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多元化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宣传,不断提高广大菜农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每年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20余场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印发宣传和技术材料5万余份。二是加强蔬菜新品种的引进与试验示范,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近几年来引进试验示范的蔬菜新品种达30余个,主要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蔬菜品质不断提高。三是大力推广应用物理杀虫灯、黄板、昆虫性诱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联防联治等植保新技术,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全县共推广应用物理杀虫灯1050盏,覆盖面积达5万余亩。积极示范推广滴灌、大棚、猪沼菜等先进生产技术和模式,提高灌水、施肥的科学性,提高产品质量。四是加快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的情况下,县植保部门加强对生物农药的引进和试验示范,筛选出一批适合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使用的新型农药。教育农民科学施用农药,施药后不到安全间隔期不采收上市。

(三)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加强种籽监管。通过制定地方菌种检验标准,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化菌种检验室,强化菌种标签有效管理,严格菌种生产经营准入,加强生产经营档案管理等措施,不断规范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秩序。加强蔬菜种籽质量监管,种籽质量室内检验和市场抽查不断加强,每年抽检蔬菜种籽样品40余份。二是加强农药市场监管。每年对全县190家农资经营门店近200名农药经营人员开展农药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2次,并定期对农资产品进行抽检,加大对农资市场检查的密度和力度,严禁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避免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菜园。三是加强原辅材料监管。在食用菌原辅材料监管上,实行市场准入和公示制,经营许可和备案制,全面推行定点采购、厂家直销、连锁经营模式,有效地管住了源头,管紧了市场,管好了质量。在蔬菜生产用肥监管上,严格用肥标准化管理,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对菜地土壤质地、养分含量、污染等情况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制定蔬菜配方实施方案,避免了盲目施肥造成的浪费和污染。

(四)严抓农产品质量监测

为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监督,最大限度地确保上市的农产品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安全标准,近几年来,我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目前配备有32通道农药残毒速测仪、原子分光光度计等检测设备20台(套),专门配备了2名检测员。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品种、重要基地,根据各个农事季节及重大社会活动,坚持日常抽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确保市民餐桌安全。每年在基地和市场共抽样检测蔬菜、食用菌样品1000余个。

(五)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组织营销企业、农村专业协会负责人到上海、武汉等地考察市场和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农超对接会,开拓市场,推销产品。二是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从思想上给予鼓励,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服务上给予优化,改善设施条件上给予支持,使协会和经纪人放心、放胆地发挥组织群众、连接市场的能动作用,确保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渠道畅通。三是鼓励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四是强化为龙头企业服务。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深层次合作,缓解企业资金瓶颈问题。鼓励企业兼并、联合和重组,提升企业规模和实力。帮助发展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五是抓好农业招商引资。紧紧围绕食用菌、蔬菜深加工等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三、存在的问题

(一)面积逐年减少。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因项目用地需要,造成我县专业菜地面积逐年减少。据统计,2005年以前鸣凤镇西湖、凤山、南门、双利、北门等村共有专业菜地1200余亩,到2010年末,仅剩菜地500余亩,比2005年末减少700余亩,减幅达58%,目前我县城镇居民人均专业菜地面积不足0.02亩。随着工业建设项目的展开,全县专业菜地面积还将进一步萎缩,扩展新的蔬菜基地势在必行。

(二)基础设施薄弱。蔬菜生产要求有较好的水肥管理条件,目前我县专业菜地基本没有良好的排灌设施,只能“望天收”,极大地降低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菜地基础设施的脆弱成为制约蔬菜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科技含量不高。种植蔬菜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费工费时,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从事非农产业,留守劳动力文化层次较低,技术难掌握,缺乏主动接受、消化、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反应能力,安全意识差,因而蔬菜生产方式粗放,产品品种单一,时令性差,产品档次和产业效益不高。

(四)缺少龙头企业。我县蔬菜产业化处于初始阶段,缺少龙头企业,蔬菜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创汇等品牌产品少,蔬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欠规范,带动能力弱。

(五)流通体系滞后。我县外销蔬菜主要为食用菌,但流通体系建设过于滞后。一是缺软、硬设施齐全的香菇交易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等,菇农生产的香菇很难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缺龙头型骨干加工销售企业。干菇销售除宜昌兴利食品有限公司直接外销外,大多是在我县收购后运往随州三里岗、福建古田等地汇集,然后入市销售。鲜菇销售除县大自然食用菌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具有固定的收购网络、销售渠道外,大多还处于小打小闹、恶性竞争阶段。三是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快,经纪人较少,能够跨省营销的人不多,大多属小商小贩型。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尚不健全。一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工作滞后。二是质量检测手段弱化、设备和能力缺乏。三是部分农民的无公害生产意识不高,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情况时有发生。

(七)财政投入不足。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的阳光很难照到蔬菜生产和蔬菜技术推广上;产业发展政策不配套,使蔬菜规划布局、产业指导、市场调控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四、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基地区域布局。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原则,对蔬菜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加快专业菜地和设施菜地建设,尽快形成两大蔬菜产业区。一是以鸣凤镇北门村为重点,逐步向九子溪方向和旧县安鹿发展,扩大种植规模,创建3000亩城郊时令蔬菜生产基地;二是以花林寺镇罗家院村、龙凤村、太平村和河口乡张桥村等为重点,建立5000亩高山延季蔬菜生产基地。

(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发展,将农田水利、农电改造、通村公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等项目统筹规划立项,集中投向蔬菜基地,达到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配套,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田间主干道硬化,方便生产和运输,着力提升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三)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一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普及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二是推广设施栽培等新技术新模式。建设以春提前、秋延后为目的,大中小棚配套的栽培设施,实现蔬菜均衡供给;建设以喷滴灌、遮阳网为重点的栽培设施,增强抗灾能力。推广嫁接栽培、微喷灌及生物、物理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三是健全基层蔬菜技术服务体系。蔬菜基地重点乡镇要配备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培育科技种植大户,加强菜农技术培训。

(四)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推广蔬菜无害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对蔬菜基地的环境保护,积极开展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杀虫灯”、“防虫网”等物理防治技术,在蔬菜基地内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蔬菜生产投入品。扩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加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工作。二是加强蔬菜检测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蔬菜基地、蔬菜集贸市场、超市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建立和规范蔬菜生产承诺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加快推进蔬菜市场准入制建设。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5—10亩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支持农民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扶持蔬菜专合社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蔬菜产业,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适度规模专业大户”模式,逐步完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

(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菜篮子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加大扶持力度。对新建连片钢架大棚、养殖规模户、养殖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给予补贴,通过项目改善基地基础设施。实行以奖代补政策,调动发展菜篮子工程的积极性,促进菜篮子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