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市委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汇报范文

市委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汇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委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市委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突出工业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紧扣各项重点难点,精心谋划,强势推进,工业经济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主要特点

1.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2007年,我市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309.80亿元,位居九县(市、区)第五位;2008年,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423.49亿元,位居九县(市、区)第二位;2009年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455.16亿元,2010年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577.98亿元,2011年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671.96亿元,2009、2010、2011连续三年应税销售总量位居九县(市、区)首位。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311.44亿元,位居九县(市、区)第二位,仅比经济开发区少5.24亿元(反馈数),在全省52个县(市)中位居第12位。通过数据比较发现,“十一五”以来,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去年应税销售数已是2007年全年总数的两倍多,今年上半年应税销售数已超过2007年全年的总数。

2.发展速度实现新提升。从工业应税销售增幅来看,近几年我市均保持一定增长,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同比增幅分别为36.70%、7.48%、26.98%、16.78%;从工业实缴税金增幅来看,也均实现较快增长,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同比增幅分别为39.02%、18.31%、30.38%、22.89%。2012年上半年工业应税销售同比增长8.42%,增幅比平均水平(3.99%)高4.4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0.27%)高8.15个百分点;剔除熔盛总量,上半年完成全部工业应税销售280.87亿元,同比增长10.71%,增幅高于平均水平6.7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44个百分点。

3.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当前,我市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已形成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及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三大新兴产业,机械冶金、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7.3%,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应税销售95.9亿元,同比增长21.2%,占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比重为15.9%。今年1-6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应税销售72.2亿元,同比增长9.9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88个百分点。

4.骨干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我市坚持实施大产业、大企业培育战略,加大政策、资源、服务倾斜力度,通过市镇两级共同推进,骨干企业培育逐年取得突破。截止2011年底,全市应税销售超2000万元规模企业已达435家,比2010年净增101家,比2009年净增134家;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已达91家,比2010年净增18家,比2009年净增33家;实缴税金超1000万元企业已达46家,比2010年净增8家,比2009年净增24家。今年1-6月份,我市前百强企业累计实现应税销售190.18亿元,同比增长11.65%,高于全市规模企业平均增幅5.09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的74.69%,拉动全市增幅2.68个百分点;前百强企业中,超10亿元企业3家,超5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企业40家,其中保持正增长的63家,增长面为63%;前百强企业累计净增应税销售19.85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应税销售增量的82.5%。

(二)存在问题

1.主要指标增长趋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时,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应税销售总量(455.16亿元)、增速(7.48%)、占比(14.37%)均位居九县(市、区)第一。但到2010年时,我市应税销售增幅只有26.98%,低于平均水平3.72个百分点,位列第七,占比重下滑到13.96%。2011年,我市增幅下降到16.78%,低于平均水平3.55个百分点,位列第八,占比重又下滑到13.36%。今年6月份,我市总量和占比双重第一的位次被经济技术开发区取代,总量少于开发区5.24亿元,占比重更是下滑到12.73%,低于开发区0.21个百分点。总的看来,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虽然不断扩大,但在兄弟县市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下,我市与兄弟县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领先位次在被赶超(海安县2009年时应税销售比我市少107.07亿元,今年6月份时仅比我市少19.49亿元),应税销售总量、增幅、占比等整体呈现趋缓态势。

2.产业结构仍需完善。尽管我市十大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但产业集聚集约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够完整,本地配套程度不高。有些产业虽有行业龙头支撑,但缺少相应的配套企业;有的产业虽有较好的配套能力,但缺少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与此同时,我市支柱产业发展放缓。2008年至2011年期间,船舶海工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348.15%、69.44%、24.89%、11.45%,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45.77%、-6.04%、14.32%、5.29%,两大主导产业的趋缓一定程度上对全市经济的增长带来不利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快。从近几年数据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应税销售占全市比重基本上在20%左右,比重虽然逐年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低。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新兴产业虽发展相对较快,但在我市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速度平稳,又受欧债危机等国际因素影响,光伏、风电等行业较为低迷。

3.梯队形的企业结构尚未形成。亿元企业作为我市重点骨干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仔细分析,我市亿元企业队伍除熔盛一家独大外,梯队形的企业结构尚未形成。截至2011年年底,我市共有超百亿企业1家,超20亿元企业2家,10-20亿元企业2家,5-10亿元企业9家,1-5亿元企业79家。对比海安县,该县虽然缺乏像熔盛这样的超大企业,但却拥有超20亿元企业2家,10-20亿元企业3家,5-10亿元企业8家,1-5亿元企业99家,其中1-5亿元层次的企业个数明显超过我市。

4.本土企业贡献率偏低。从对全市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的本土企业和外来企业2008年至2012年期间相关数据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本土企业相比外来企业,存在贡献份额偏低、单体规模偏小等问题。以2011年为例,我市2000万元以上企业共435家,其中本土企业256家完成应税销售237.86亿元,占规模应税销售的43.84%,实缴税金10.32亿元,占规模工业税金的41.95%;外来企业139家完成应税销售304.74亿元,占规模应税销售的56.16%,实缴税金14.28亿元,占规模工业税金的58.05%。由此可见,我市本土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平均单体规模小于外来企业,而且在应税销售和实缴税金等方面总体贡献率不如外来企业。相比海安县本土经济占全县规模工业总量高达80%的比例来说,我市本土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更显偏小。

5.企业效益提升较慢。虽然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但企业效益提升相对较慢。我市近5年工业税金率平均值约为4.4,虽然逐年在提高,但与苏南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落后于发达地区的5%-6%的平均水平。尤其是今年,工业实缴税金出现了负增长,税金率只有4.02%,低于前5年的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了我市企业经济效益还不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二、项目投入基本情况

(一)主要特点

1.项目投入逐年稳步增长。2009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153.35亿元(反馈数,下同),同比增长23.5%;201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183.34亿元,同比增长19.6%;2011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196.05亿元,同比增长11.7%;2012年1-6月份,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107.3亿元,同比增长14.4%。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1.44亿元,2010年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23.62%,2011年完成2.93亿元,同比增长56.1%。2009-2012年6月完成新增装机容量98.85万千伏安,位居六县(市)第一。无论是从规模工业投入完成情况,还是新增固定资产抵扣税以及新增装机容量看,我市项目投入逐年稳步增长。

2.项目投入结构有所优化。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和壮大,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石油及精细化工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市三大新的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完成投入46.63亿元,占规模工业投入的25.4%,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完成投入6.5亿元,占规模工业投入的3.55%,石油及精细化工材料产业完成投入14.3亿元,占规模工业投入的7.8%;2011年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完成投入58.5亿元,占规模工业投入的29.8%,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完成投入84.3亿元,占规模工业投入的42.9%。

3.重特大项目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市在重特大项目引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十一五”期间的熔盛重工、双钱轮胎、森松重工,“十二五”初的雅鹿TPA、陆地方舟等重特大项目顺利落户,这些重特大工业项目的投产运营,促进了全市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带动了我市经济位次在六县(市)中逐步前移,财政收入、经济运行、项目投入等关键指标已跃居前列。

4.骨干企业技改投入不断加大。熔盛重工、九鼎集团、力星钢球、锻压、华东液压、宏茂特钢、泰慕士、元升太阳能等企业,近年来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促进了企业发展,逐步成为行业的骨干,也成为我市经济贡献份额较大的主要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在转型升级、资本运作、品牌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新开工项目个数明显减少。从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看,2011年全市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242个,其中1-6月份新开工项目176个;2012年1-6月份,新开工项目143个,比去年同期减少33个。从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看,2010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9个,2011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6个,2012年1-6月份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

2.项目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近期对全市917家占地10亩以上工业项目的调查,全市10亩以上工业项目占地4.49万亩,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80.05亿元,投资强度为62.42万元/亩,应税销售589.3亿元,产出强度为131.36万元/亩,实缴税金24.82亿元,税收强度为5.53万元/亩。项目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与皋委发〔2011〕36号中《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税收强度控制指标》(2011年修订)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投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虽然我市三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大多还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中高端的产业非常少。除液压和印刷机行业外,我市成套设备生产企业较少;服装行业大多是贴牌生产和代加工,缺少自有品牌。2012年1-6月份,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中新兴产业项目9个,占全部新开工的5.1%,新兴产业项目个数偏少。

4.存量企业技改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强。今年,实施千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142个,占应税销售500万元以上1199家的11.8%,计划投资88.4亿元。应税销售2000万-亿元的企业数346个,有技改项目企业数59个,占17.05%;应税销售亿元以上企业数98个,有技改项目企业数31个,占31.63%,有技改项目企业数量占比偏低。2009年应税销售500万元以上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1.44亿元,其中本地企业完成3333.66万元,占23.14%,外来企业完成11074.4万元,占76.86%;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1.58亿元,其中本地企业完成6556.58万元占41.58%,外来企业完成9213.03万元,占58.42%;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2.93亿元,其中本地企业完成10596.9万元,占36.16%,外来企业完成18710.16万元,占63.84%;2012年1-6月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1.48亿元,其中本地企业完成3980.36万元,占26.81,外来企业完成10866.32万元,占73.19%。

5.项目推进速度较慢,产能释放不快。一是在手项目转化慢,华电、拓中管庄、燃电燃气、瓦锡兰、华尚玻璃、金瑞铝业等项目受国际环境、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转化较慢,沙钢等一些项目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和投入,仍然得不到转化;二是落地项目推进速度不快,雅鹿TPA、长天化等项目由于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影响推进速度偏慢,优显电子、宝丽丝、望展太阳能等部分项目形成了半拉子工程;三是竣工项目未达产达效,江南德瑞斯、中铁山桥、其昌镍矿、海通海工、瑞泰船务、爱康太阳能、泰仓农化等项目由于市场、资金等因素未能及时达产达效。

三、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突出工业经济主体地位,强势推进重点工作

加快经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无论经济环境发生何种变化,工业经济仍然是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发动机。只有不断发展和壮大工业经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才能更快实现。现阶段要进一步强化“以工兴市第一方略、招商引资第一要事、项目投入第一抓手、环境建设第一载体”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强势推进工业经济的浓烈氛围,形成“资源向工业配置,政策向工业倾斜,精力向工业集中”的共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突出存量企业的培育和壮大。加大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力度,促进存量企业加大投入,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做大做强,提高存量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二是突出项目建设。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更好地发挥重大项目对稳增长、促转型的引导、支撑和推进作用,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三是突出协调服务。围绕创造良好环境、破解要素瓶颈、强化职责落实到位等竭尽所能为企业和项目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

(二)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相关举措

1.狠抓存量企业的培育和壮大。一是抓规模企业、亿元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突出存量规模企业、亿元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镇区牵头培育规模企业和亿元企业,每年年初与培育企业签订发展责任书,内容包括应税销售、技改投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等,每季度公布培育及完成情况,并按目标实现情况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由市级层面牵头培育,镇区配合,每年市政府会同各镇区与龙头骨干企业签订发展责任书,提出培育目标和要求,内容包括应税销售、技改投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等,并给予“一企一策”等优惠政策。每季度召开现场会和推进会,公布培育结果。二是抓板块经济及产业链培育。认真分析我市产业链的现状,进一步明确板块及产业链培育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制定完整的板块经济及产业链培育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建议板块经济和产业链培育由市领导分别挂钩推进,同时由市级机关相关部门分别牵头落实;制定专项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应税销售、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等;考核对象为板块经济及产业链培育牵头部门和实施镇区。三是集全社会之力服务企业。引导全社会进一步聚焦工业经济,深化“千人联千企”活动内涵,扩大“千人联千企”实施范围,组织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联系一定应税规模的企业;实行严格的考核,把企业运行、技改投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资本运作、协调服务等工作列入考核,每季度考核一次。四是完善服务企业机制。梳理已有政策,重新制定规模企业、亿元企业、骨干企业培育、特色板块培育、“千人联千企”、企业“排名升位竞赛”等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出台相应的考核办法。落实好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问题发现及交办督办查办机制;进一步深化银政企帮扶企业机制,拓宽服务内容,并认真组织考核和奖惩兑现;完善企业运行中的信息收集与整理机制,在用工、用电、搭建营销平台等方面做好服务。

2.强势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加强开展“四个一”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重大项目领导挂钩机制,凡5亿元以上项目由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10亿元以上项目由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挂钩,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推进班子,全程开展项目的推进服务工作。二是开展“项目检阅”活动。每月对各镇区新开工项目、新竣工项目进行检阅,检阅活动可单独进行,也可结合小康会议进行。检阅活动的参加对象为市四套班子领导、各镇区党委书记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检阅项目分主功能区、重点镇、一般镇三个层次分别提出数量和质量要求;项目集中开工可结合“项目检阅”活动进行,以片为单位,由各片轮流落实项目集中开工点;对在建项目采取录像或图片等方式在活动中进行展示,对已检阅项目一律不再组织二次检阅。三是严格考核。对参加检阅的项目严格考核,重点考核项目规模和质量,项目规模按土地投入、设备投入、厂房面积三方面明确认定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一律下调规模档次。项目质量重点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技改投入项目等。严格节点控制,每月公布项目进展,每季度进行阶段性考核,重点考核项目数量、规模和质量。在季度考核的基础上,年终加上新增装机容量、设备抵扣税、技改投入等内容进行全年综合考核。把推进引导存量企业技改与招引新项目放到同等位置,根据各镇区规模以上企业情况,下达技改投入数量和质量任务作为项目投入重要考核内容。

3.因地制宜推进园区建设。各镇园区建设仍按现行机制组织推进,但重点发展四大主功能区。进一步加强考核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考核园区内新落户企业数量、规模和质量、基础设施投入等指标,标准厂房建设作为鼓励集聚集约发展的指标列入加分项目。鼓励各镇区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搬迁整理,但不再下达任务。

4.强化金融要素保障。一是深化和完善企业金融顾问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扩大企业金融顾问制度的实施面,完善相关制度,制定考核办法,并将此项内容列入市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考核,与金融机构的奖励挂钩。在市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考核中,加大对工业企业贷款等指标的考核比重,引导金融机构重视和支持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二是做大做强政府性金融平台。根据金融机构对担保公司的准入门槛要求和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建议做大做强政府全资或控股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加大企业金融个案协调力度。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加大对亿元或骨干企业金融个案的协调力度,积极为工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