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科技发展工作汇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开发区在“科教兴区”的战略实践中,紧扣“加快发展、富民强区”这一主题,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线,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政策引导为手段,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孵化器建设为突破口,以高科技园区和火炬计划项目为重点,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给予竞争力显著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开发区国民经济的质量和素质。
创造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形成各级领导抓科技的氛围
1、认真贯彻实施区委“一中心、两基地”发展战略。开发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发展初期即提出“三为主、一致力”即“以现代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区方针,“科教兴区”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2002年5月,在区委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中心、两基地”即“现代物流中心、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以此统揽全区经济工作,更是把发展高科技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实施“一中心、两基地”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科技工作上新台阶。
2、区委、区政府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把科技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推动科技进步作为强区之本,认真落实“科教兴区”战略,定期召开区委或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重大科技工作,及时听取科技工作的汇报,有效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建重点建设科技园区快安片的基础上,把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产促进中心、孵化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有效载体和突破口,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的倾斜,以此提升科技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3、加强科技工作领导和科技行政部门自身建设。调整充实了我区科技工作、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和科技进步考核等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区科技工作。在我区的机构改革中,科技工作的力量不但没有削弱,而是明显得到加强。增设了3个事业编制,与此同时,为了加快科技园区的发展步伐,2001年,以市委、市府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工业园区管理机构规格为契机,适时成立了科技园区管委会副处级机构,并配备了30余人的领导和工作队伍,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外语等专业技术人才12人,从而使我区专门从事科技工作的行政事业人员人数增加了2倍多,科技工作力量得到明显加强。我区的两镇一街也都配备了科技副职。
4、健全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通过三个层面逐级建立科技责任制,每年区委书记与区长,区长与分管科技的副区长签订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内容包含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科学技术普及、科技型企业招商、火炬和星火计划项目的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等内容,年终考核兑现奖惩,从而使全区科技进步目标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工作中去,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科技进步工作的良好局面。
构建有利创新的机制环境,促进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工作全面进步
1、高度重视科技法规和政策的制订和落实,为推动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两年来,不断加大科技法规宣传和贯彻实施力度,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在用好用足国家及省市科技政策的同时,结合法规与WTO规则不相适应的规范性文件的形势要求和我区实际,借鉴和吸收兄弟先进开发区出台的相关政策,并在已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两高”政策即《开发区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办法》、《促进开发区火炬高新技术创业园发展的若干规定》,特别是根据开发区优惠政策逐步弱化、高科技企业和科技园的优惠政策“一枝独秀”的趋势,加快区内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步伐,并协调省市税务、科技管理部门,促使更多的企业比照享受科技园区税收优惠政策,把税收优惠政策取消的冲去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对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有效保持和促进了全区财税收入、工业产值等经济总量的稳步、快速发展。
2、利用地缘优势聚才引智,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设立经济顾问团和智囊团的基础上,把全区科技及产业发展纳入其决策咨询的主要内容,重大科技和产业项目的立项、管理和许定,均听取顾问团和智囊团的意见,同时进行跟踪调查和研究,并作出公示和公告,使决策和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与此同时,针对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省内外专家开展软科学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靠性,其中,与厦门大学、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了《促进科技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提高开发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软课题研究,该成果对认真营造适应WTO规则和科技进步所需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3、重视科技发展规划导向,实现科技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我区科技工作“九五”发展现状,特别是2000年底基本实现百亿电子城“九五”发展目标,具备加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基础上,依托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大学软科学研究所分别制定《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区科技发展“十五”和2010年规划纲要》,确定“十五”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保证我区科技工作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夯实基础性科技工作,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1、加强科技项目、资金的管理力度。在总结以往科技三项经费管理改革试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果,严格按程序办理项目审批手续,实行项目合同制管理办法,及时掌握项目承担单位的服务需求,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杜绝了项目承担单位随意挪用资金的现象,规范项目验收制度,加强项目验收和资金回收,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项目开发和研究上。
2、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基本形成。积极争取省、市区有关部门为企业提供无偿经费和科技贷款,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新型科技投入体系和以种子基金投资为试点的风险投资机制,推动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2001、2002年分别安排科技三项经费609、462万元,占当年全区一般预算支出的2.11%、1.59%;科技发展基金分别为306万元、137万元。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主动与资本市场相衔接,华融电子与上市公司福日股份进行资产整合组成华融科技股份公司,加强了华融公司的软件开发整体实力;省留学生创业园管理中心与上市公司三木集团合股成立留学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市融资1.4亿元;新大陆利用上市融资的契机,实现跳跃式发展,新大陆科技园的建设明显加快;创识、瑞迪、梅生、宏智、福大百特、凯特等企业积极整合优质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在股市二板上市的进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瑞迪、联恒、福龙、福大百特等企业均争取到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区内高科技企业“有项目、无资金”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建成信息情报中心的基础上,城市中心区已实现数据通讯从窄带逐步向ATM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发展,广播电视已初步完成双向宽带综合业务网的先行铺设、传输基站建设。目前正致力于推进区域财税、结算、商务信息、海关通关系统以及经贸、科技文教、社保等经济社会的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
4、加强科技普及培训。全区建立了以区科协、街镇科协、村居科普小组为骨干的科普网络,以专业学会协会、联合会创办的各类培训中心为阵地的科技培训体系,建立了一支科技人员、社区骨干和有一技之长的社区居民其共193人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每年都结合省市科技宣传周、宣传月活动,深入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区政府每年均拨专款用于科普教育,2001年为5万元,2002年为5万元,两镇一街科协均配有宣传员,每个社区、居委会都有1名主任分管科普宣传工作,并设有科普宣传栏,每年出刊达400期以上,受教育面达20万人次以上。在科普宣传中,十分重视对居民群众进行破除迷信和反对伪科学的教育,利用宣传阵地和网络,深入揭批“*****”,使居民群众认清了其邪教的本质。重视加强对干部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各镇街及有关部门都制订了职工培训计划,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班和科技讲座,进行再教育,1999年和2000年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均98%。2002年6月区科协被中国科协普及部授予在全国开展“为了社会更美好”科学知识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2002年11月“区科协科普画廊”被省科协确定为“省科普示范画廊”。我区获得“省一级达标文明区”、“市创建文化先进区”等称号。
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进一步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一系列科技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积极引导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其成为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围绕我区产业布局与产业特点,有选择性地加大对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显著的高科技项目的招商力度,吸引了一批如电子信息集团、梅生医疗、新大陆科技集团等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在我区建立产业基地,壮大了我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形成产业相互配套、企业发展连动的高科技企业群体和产业发展格局。2001、2002两年,共引进科技项目49项,总投资5.4亿美元;其中外资项目38项,总投资4.5亿美元,协议外资3.9亿美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区产值的60%以上。同时,于2001年9月正式成立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使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服务基地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与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相结合,与技术创新体系相结合,与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的建设相结合,使其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2002年6月与省科技厅创业中心共同组建了“开发区火炬高新技术创业园”,建成了开发区建区以来的第一个孵化器,迈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坚实一步,到2002年底,创业园已吸引入驻企业22家,注册资金2亿多元。
2、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支柱产业正在形成。科技园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在10多年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发展高科技企业为主,目前已发展成为以电子信息、生物环保为支柱的科技产业城,并成为全省四大电子产业基地之一。现在园区内落户的生产型企业有99家,其中国际知名企业12家,有日本JVC、EPSON、NEG、韩国LG、中华映管等;国内知名企业23家,有省电子信息集团、福日、实达、新大陆等全国电子百强企业。2002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98.29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57%,科技含量综合指标位居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前列。特别是2002年,是科技园区建区以来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年,项目建设纷纷由地下转地上,为科技园区和江滨大道沿线出形象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全年新增动建项目19项,总投资3.31亿美元,其中4万美元以上的8个,总投资7000万美元的LG荫罩板项目和17000万美元的NEG玻壳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分别可于2003年上半年、下半年建成投产,中华映管五期、日本东北理光、福嘉显示器等10个项目实现建成投产,总投资2.29亿美元,预到达产后工业产值可新增37亿元。
3、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新成果。加强与北大、清华、中科院、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促进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工作,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二年来全区各类科技型企业共开发新产品73项,其中创识公司开发的明文数据安全传送系统、自助网络终端、新大陆公司开发的C波紫外光消毒设备等10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级火炬项目,实达公司开发的通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创识公司开发的货记卡系统等5项被评为省级火炬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首创1项,国内先进16项,使我区历年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达570项,其中国家级火炬项目39项,省级火炬项目7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52项,已有151个项目通过省部级鉴定。申报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8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使我区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数达45家。新北公司的高灵敏度高活性鲎试剂和新大陆公司的现代紫外--C大水量消毒系统等4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获得资助260万元,占全省同批项目总数的40%和资助资金的38%。一批科技产品走俏市场,如福日激光开发国际首创的波长1341.4纳米激光治疗机;实达的“世纪梦”计算机、SNT201激光打印机;新大陆的肿瘤相关物质联合检测试剂盒、环保紫外C水消毒系统等。
区内外资企业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快了企业产品研发中心从海外从区内转移的步伐,中华映管、JVC电器、东北理光等一批著名跨国公司已将研发中心机构和人员从日本、台湾等地向我区转移,大大提高了区内外资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4、采取多种方式,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加强科技横向联合,进一步拓展合作与交流空间,与结对子、友好开发区进行优势互补,重点在项目、产业等方面促进优化升级。二是加快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从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上给予支持,主动引导、鼓励其进行技术嫁接、改造和创新,提高传统产品的质量和技术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2001年以来,先后吸引人造板厂、国棉厂、大通机电公司等市区国有企业到我区与外资嫁接,实现“异地技改”采取“以商招商”的方式,通过中华映管引进LG荫罩板JVC偏转线圈、NEG玻壳等大项目,通过统一食品引进中富吹塑、紫江包装项目,通过LG荫罩板引进KMC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大取得明显成效。三是重点办好如中华映管等骨干企业。四是加大对新大陆等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壮大。目前全区累计民营科技型企业40家,工业产值约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15%。
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区经济保持着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亿元,比增10.5%,实现工业总产值143亿元,比增13.3%,出口总值4.6亿美元,比增3.1%,财政总收入7.45亿元,比增21.74%,实际利用外资1.88亿美元,比增24.4%。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亿元,比增17.8%,实现工业总产值79.8亿元,比增38.2%,出口总值5.1亿美元,比增16.9%,财政总收入8.6亿元,比增15.47%,实际利用外资2.16亿元,比增15.2%。
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1、加强社会劳动者再教育工作。突出抓好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农干校、农函大、职工培训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党校等,广泛开展干部职工的继续教育,提高科技知识与业务水平。同时,还选送一些干部职工到省外或国外学习深造。尤其是中华映管、瑞闽、LG等企业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技术骨干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进行技术培训。
2、加速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坚持以政策吸引人、待遇留住人、事业激励人的招才引智策略,相继出台了《开发区关于引进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开发区人才储备实施意见》等,建立了引进科技人才的“绿色通道”和人才储备中心。两年间,先后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渠道,引进了一大批学有专长、有志于开发区建设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其中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及博士、硕士和本科各类毕业生;累计为企业引进各类高新技术人才500人以上。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1、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致力从提高城市品位和营造鲜明城区个性出发,站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创造一流城区环境的高度,编制了《沿江景观规划》、《快安控制性规划修编》、《后山片住宅小区规划》、《商贸中心概念性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城市设计》等10余份有份量并有前瞻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发展规划,全方位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着眼于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按适度超前的原则,先后投资20多亿元,建成了江滨大道、污水处理厂、青洲大桥、二水源工程等高标准的基础设施。
2、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污染严重不符合环保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对有污染而国内无法配套治理的项目要求同时国外先进的治理技术,如中华映管、NEG玻壳、LG荫罩项目总计投入1.78亿元的环保投资。几来,我区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区的环境质量除个别指标外,仍保持在建区初期的水平,即空气污染指数优良天数占90%,地面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达到三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6分贝。区内企业中华映管已通过了ISO19000、ISO14001、OHSAS18001三认证,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区还有5家企业已通过或正在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我区坚持按照“一控双达标”要求,全面推进污染防治,通过城市绿化、道路硬化和巩固烟尘控制区等措施有效防治大气污染,不断提高我区城市环境质量。两年来我区每年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甚至超过2%。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日处理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投资1亿元建成白眉水库二水源。2002年底,我区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处理率达60%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清运率达100%,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6分贝,空气质量持续控制在一级水平,实现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百家区”、“全国改水改厕先进单位”、“全省最佳环境区”。
3、集中力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力条件。为了增强区域功能,我区积极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001年以来,我区投资完善了师大二附中、二附小、开发区职专、亭江中学等教育设施,全区教育“两基”成果通过市级检查,师大二附中高考上线录取率达到68.9%,超过市平均上线率11.9个百分点,素质教育全面推开。开发区医院经省级审核,成为全省首批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广电中心等一批重点社会事业项目也相继完成,市政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明显低于全省、全市水平。
在过去的两年多,我区“科教兴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上级对我们的要求,与我区新世纪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区将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推进科教兴区,促进科技进步,为把我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园林式港口新城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