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新扶贫模式工作报告范文

创新扶贫模式工作报告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新扶贫模式工作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新扶贫模式工作报告

我省自年开始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之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年以来,我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中认真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全面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四个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强化措施,创新模式,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平台,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集中连片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奋力开创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一、主要举措

为破解贫困地区资金难筹、人才难找、技术难求、项目难上、结构难调、产业难兴、规模难大、市场难寻、产品难销、效益难高、群众难富的一系列难题,我省坚持与时俱进,多措并举,积极探索集中连片产业扶贫之路。

(一)转变思路。为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分散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农牧业经营成本高与经济效益底的矛盾、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矛盾、优势产业闪光点多与品牌亮点少的矛盾、产业基地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相脱节的矛盾。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政策、新目标、新要求,从我省贫困地区实际出发,总结了扶贫开发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扶贫开发“六个转变、六个结合”的新思路,即:在扶贫开发对象上由过去的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向全省低收入人口全部实行扶贫开发政策转变;在扶贫开发目标上由以解决温饱为主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转变;在扶贫开发力量上由单纯依靠扶贫开发部门向各部门和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在扶贫开发投入上由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向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转变;在扶贫开发方法途径上由单村独户、分散单一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向统筹规划、连片开发、集中规模、综合治理、区域推进转变;在扶贫开发制度上由开发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与低保式扶贫并举转变。扶贫开发工作与各地制定和实施的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与各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与各地优势资源开发紧密结合;与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紧密结合;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及农牧民定居工程紧密结合;与土地草场流转、发展集约化经济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紧密结合。

(二)理顺体制。为改变过去各县自己选择项目、论证审批项目、实施项目而存在风险又无有效指导和监督的现状,年,我局把整村推进改为州、地、市扶贫开发部门负责对本地区项目进行审查论证,下达项目批复,县级扶贫开发部门负责项目实施,实行省级备案,我局派专家指导各州、地、市项目的审查工作。从而完善了“省负总责、地区统揽、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管理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扶贫开发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机制。在整村推进中,我局坚持以发展集中连片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套、各方参与、市场运作、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一是完善领导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主管部门着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乡镇重点抓、项目村具体抓、帮扶单位协助抓的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为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整合协调机制。按照大扶贫格局要求,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优势,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年初,我局积极协调12个行业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整合资源共同促进我省扶贫整村推进工作的通知》,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意见》,加大了各类项目资金整合扶贫力度。-年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中整合各类资金90759万元,其中行业部门配套资金51365万元,引导企业投资18619万元,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等方式自筹资金20775万元。三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紧紧围绕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不断健全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创新社会帮扶形式,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产业扶贫的基本格局。五年来,落实辽援资金1.76亿元,实施了一大批以产业为重点的扶贫项目;争取中央国家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2854万元,引进资金1485万元,引进项目1485项;动员省直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8617.54万元,引进资金3.83亿元,实施项目395个;广泛开展了“村企共建”活动,全省共有276家企业与361个村建立了共建关系,累计投入资金8750.7万元,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96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86万人;年,深入开展了“户帮户、一扶一”结对帮扶活动,40位省级领导率先与43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全省共有3.61万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1566.7万元,帮扶贫困户2.56万户。四是创新项目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专业监督部门、贫困群众、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了对扶贫开发项目选择、论证、审批、实施、验收、后续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监督,为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五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我省把整合资源、产业开发纳入了扶贫开发重要考核目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进行绩效考核和奖励。—年,我省对整合资源、集中连片开发成效显著的各级扶贫部门进行了重奖。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整合资源、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六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完善“扶贫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模式,规范约束各方责任,健全了“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诚实守信”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建设基地。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中,我局坚持把扶贫到户和社会帮扶资金全部用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产业扶贫基地。—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9909.86万元,在全省658个贫困村实施多种模式的集中连片产业化整村推进项目117项,建成各类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基地228个,有117740户贫困户、506410名贫困人口直接受益。通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了整村推进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一是建设特色种植业基地。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334.44万元,扶持314个贫困村的54144户贫困户、232543名贫困人口实施特色种植业项目44项,建立各类特色种植基地78个(采取企业带动模式8个,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20个,协会带动模式2个,村村集中连片种植模式48个)。其中:新建标准化日光节能温室2848栋、1274.2亩;种植各类特色作物218097.05亩(露地蔬菜7126亩,马铃薯132370.5亩,油菜24728亩,玉米23670亩,核桃17255.25亩,黄果4686亩,其他特色作物8261.3亩);种植各类苗木575.89万株,种植各类高产饲草20682亩;修建4000吨以上蔬菜保鲜库9座,购置各类农机具3482辆(台),各类设备328台套,并配套建设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设集约化养殖业基地。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2036.49万元,扶持204个贫困村的40502户贫困户、170346名贫困人口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实施养殖业项目70项,以在农区发展养殖小区、牧区建立生态畜牧业为主新建设各类养殖基地85个(采取企业带动模式25个,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29个,能人大户带动模式5个,协会带动模式1个,村村集中连片养殖模式18个,联户分组经营模式7个)。其中:引进各类牲畜259019只(头)(牛18778头,羊64970只,猪24006头,獭兔24725只,其他126540只);新建各类畜棚4781栋、550724平方米,青贮窖19座、35300平方米,饲料库房34栋、14265平方米,管理及生产用房88间、7681平方米,运动场73776平方米,草场围栏320546.48米;购置各类机械设备1977台(套),并配套建设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三是建设二、三产业基地。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538.93万元,扶持140个贫困村的23094户贫困户、103521名贫困人口依托当地资源实施二、三产业项目63项,建立以商贸、旅游、加工等各类二、三产业基地65个(采取企业带动模式25个,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8个,能人大户带动模式2个,协会带动模式4个,村办经济实体20个,联户分组经营模式6个)。其中:新建各类加工厂40个(沙石料厂7个,奶产品加工厂3个,民族用品加工厂13个,空心砖厂4个,农畜产品加工厂7个,其他加工厂5个),配套购置各类加工设备505台(套);新建设各类服务业基地25个(扶持民族特色餐饮业13处,并配套购置餐饮、娱乐、住宿所需设备1070台(套);各类综合农畜产品交易市场5个;加油站1座;奶牛收购及销售点6个;民族演出队1个)。同时为保护牧区生态环境,把扶持的到户资金集中起来,在县城商业繁华地段购置商业铺面672间、17251.71平方米;为扶持化隆、循化“拉面经济”,采取能人大户带动模式以20-25户为一组扶持277组、6545贫困户在省外经营餐饮业。

二、创新模式

我省在整村推进发展特色产业进程中,积极转变过去单一、分散、短期的开发方式,探索创建了与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联户经营型、入股分红型、股份合作型、土地流转型、专业合作型、基地集中型、企村共建型、租赁经营型等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联户经营型。就是坚持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联合组成生产经营小组,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例如,地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是一个回族聚居镇,农户有牛羊贩运育肥的传统和经验。该县抓住周边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减畜休牧的机遇,于年在白庄镇的10个贫困村集中实施羊贩运育肥项目。10个贫困村共有贫困人口1754户8118人,利用国家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以村为单位集中修建育肥小区10处,各村项目户以10户左右为单位,自愿组成了170个育肥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有育肥经营、懂技术、会经营的能手,并以家庭资产作抵押后与村委会和本小组各成员签订利益分配合同,在育肥小区内集中养殖育肥羊,每次育肥羊出栏销售后按合同约定给本小组各成员进行分红。该县以示范基地为依托,成立了白庄镇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负责为各村育肥基地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等。项目实施后,年贩运育肥羊2—3次,出售育肥羊3万多只,同时带动10个项目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饲草料8600亩,项目户年户均增收3000多元。目前,通过能人经营的示范带动,项目区已发展年育肥羊万只左右的育肥大户30多户、1000—5000只的育肥大户125户,年存栏羊达15万只。这种扶贫开发模式,既有效解决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区超载放牧的问题,又稳定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二)入股分红型。就是项目户自愿把扶贫到户资金入股企业并签订协议,每年进行分红。这种模式既防止了家庭生产经营风险,又解放了劳动力,多渠道增收。地区乐都县是我省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通过持续实施“蔬菜立县”战略,有力地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3.5万亩,种植面积占全省的34%,居全省首位,蔬菜产量达4.4亿公斤,供应量占全省蔬菜市场的45%,蔬菜种植及流通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年我省确定在乐都县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围绕发展蔬菜产业,2个乡17个贫困村的1500户贫困户以村为单位与乐都县兴农农产品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将项目扶持资金1200万元融入公司参与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每年固定获取收益,五年协议期内每年公司向项目户每户分红600元以上,并随着企业效益的增长而增加分红。协议期满后,根据群众自愿,可以收回本金,也可以再入股分红。公司为项目村提供160个交易摊位免费交易或将摊位租赁收益分配给项目户,并将其中的1个交易大厅命名为“扶贫农产品交易大厅”,项目村贫困户在交易大厅内免费进行农产品交易;公司负责提供蔬菜新品种、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等,指导项目村农户发展蔬菜产业,建立蔬菜生产基地5200多亩,订单收购基地生产的蔬菜;公司吸纳项目村富余劳动力200余人到物流园区长期务工。项目建成后,年实现蔬菜交易40万吨,加快农产品购销流通,实现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项目户年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

(三)股份合作型。就是项目户把扶贫到户资金和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了联股、连心、联利的共同体。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结合高效生态畜牧业试点,以实施整村推进为平台,将梅陇村确定为全省生态畜牧业试点示范基地。县扶贫部门抓住机遇,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建设与整村推进相结合、推动草场合理流转、促进贫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模式,实现了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成立了梅陇生态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内设财务、生产、销售、副业、管理5个部门,明确职能,各负其责。二是把项目户整村推进扶持资金、草场和牲畜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按照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群饲养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科学合理配置资源,集中经营,盈利分红。三是合作社利用入股资金,建成畜产品加工厂一座、空心砖厂一座、育肥基地2处、饲草种植基地1500亩,组织一部分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从事育肥、屠宰、分割、包装等畜产品加工和空心砖生产,拓宽增收渠道。四是合作社财务部每年底对各项收入进行财务核算,按照确定的盈利分配方案进行分红。梅陇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通过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民收入大幅增长,当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四)土地流转型。就是项目户既把扶贫到户资金入股企业分红,又把自己使用的土地按市场价租赁给企业获利。这种模式,既稳定增加了项目户收入,又加快了土地流转,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是我省藏区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区内光热、水土资源条件好,适宜种植马铃薯。香日德镇香乐和东盛村有贫困户512户2350人,人均耕地4.5亩。年组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中抓住最大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威思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都兰县香日德镇建立分公司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进行淀粉及薯片加工的大好时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马铃薯种植及精深加工。2个贫困村的512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协议后将扶持资金融入公司,每年底公司给项目户按照利润的10%以上分红,并逐年按照1.5%的比例递增,实现公司效益与项目户收益同步增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按每亩每年450元的价格流转2个村土地5000亩建立马铃薯基地(公司计划在5年内每年再流转土地3000亩,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年加工马铃薯4万吨),与项目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并给项目户发放让利卡,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流转的土地交由项目户种植,公司支付每亩种植费用560元,并负责基地生产的马铃薯收购。年底公司凭让利卡以项目户实际上交的数量按每斤2分钱进行奖补,并支付种植费用。协议期5年后,可续签协议,如终止协议,公司将项目户投入的本金退还县扶贫部门,再另行选择项目。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项目户年户均增加收入上万元。

(五)专业合作型。就是依托资源和加工优势,从家庭分散生产经营向集体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沿岸气候适宜,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是粮油作物高产区,也是黄果生产的主产区。年同仁县4个乡镇的15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以州农科所和县农技推广中心为技术依托,建立黄果基地4686亩(户均2.2亩),集中连片发展黄果产业,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成立黄果营销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购买苗木、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规划栽植、统一田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收购和销售。同时,引进黄果饮品加工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公司与合作社签订果品收购合同,合作社在保证公司黄果饮品加工需求量后,剩余的黄果再统一销售,合作社每年将盈利分配给项目户。项目建成后,基地可年生产优质黄果8000吨,加工黄果饮品500吨,项目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六)基地集中型。就是把资金和耕地、单家独户和集体管理有机结合,实现脱贫致富。年,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公贡麻村从集体耕地中划拨7000亩建立扶贫基地,对适宜从事种植业的70户贫困户每户补助100亩作为扶贫基地长期经营,贫困户以6500元扶贫项目资金入股。扶贫基地生产经营由村“两委会”和入股贫困户共同管理。入股项目户全部从事农业生产,每月以工资形式给予劳动报酬,每年利润的40%用于第二年生产费用,其余60%按股分红。经测算,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分红15000元左右,人均收入可达到3000元。

(七)企村共建型。就是充分发挥企村双方的优势,整合资源,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地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伊佳公司是生产穆斯林服饰的国家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主要面向国外穆斯林地区销售民族服饰,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在全球集中销售区占有60%的份额。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国际竞争力,公司把部分流水生产线和生产环节化整为零,在贫困村建立了100个加工点,吸纳230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年人均工资6000元以上。这种模式,既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壮大了规模,又扩大了贫困劳动力就业,达到了企业增效、贫困户增收的双赢目的。

(八)租赁经营型。就是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把扶贫到户资金集中起来实施项目,项目建成后对外租赁获取收入。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索乎日麻乡索乎日麻村位于4A级国家地质公园—年保玉则景区。随着景区及周边白玉寺等景点知名度的提高,每年前来旅游、观光、探险的游客人数日益增多,成为高原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该村利用旅游资源,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年利用整村推进资金,在年保湖管委会西侧建设一座具有藏族风格集吃、住、娱乐为一体的藏家乐。村委会负责项目的建设及管理,将藏家乐整体对外租赁,每年收取的租金提取10%公益金后全部分配给146户贫困牧民,户均达到2000多元。

—年,州县和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475.61万元,为22个贫困村的3781户、18344名贫困人口在县政府所在地商贸中心购置5412.51平方米商业铺面进行租赁经营,产权归项目户所有。村委会委托中心市场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商铺租赁后使项目户年人均增收350多元。这种扶贫开发模式,既稳定增加了群众收入,又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主要成效

通过创新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产生了综合效益,提高了扶贫开发水平,加快了脱贫致富进程。

(一)优化了生产要素。以实施整村推进为平台的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整合了项目、资金、土地、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连片特困地区集中,优化了资源配置,推进了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通过集中力量主攻覆盖千家万户的高原特色农业、特色生态畜牧业、特色旅游业和特色环保型加工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三个转变:扶贫开发资金由“撒芝麻盐”向配套集中使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转变;生产经营由零星分散、各自为战向集中连片、规模开发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三)调整了产业结构。在实施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了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贫困地区实现了由单一的农牧业向二、三产业多元化发展。

(四)完善了基础设施。在实施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通过整合行业部门配套项目资金,加大了项目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基本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室、广播电视三有目标,为集中连片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五)加快了脱贫进程。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年底的2180元,增加到年的3085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省贫困村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年底的855元,增加到年的1295元。

通过几年的探索,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各种模式的实施对调整区域生产结构,推进产业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今后认真研究。一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机制,保障贫困户利益;二是如何更好地解决产业发展项目的技术支撑和市场信息服务不足问题;三是如何健全完善产业项目后续管理机制等。

下一步,我局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年)》为指导,以《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为依据,按照“选好产业抓扶贫,振兴产业促致富”的思路,围绕“户有致富项目、村有增收产业、乡有特色产业、县有支柱产业”的目标,根据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打破区域界限,继续实施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工程,促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加快脱贫致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