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三峡移民的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中国人“高峡出平湖”世纪幻梦变为现实的时候。就业无着与经济转型,后三峡时代”便开启了历史帷幕。交织着移民痛楚与和谐发展。背景乡愁与信心重构等由诸多复杂音符构成的交响曲,人们还没给它齐配相应乐器的时候,便震聋发馈地奏响了置身三峡库头的三斗坪及周边地区,可以真切地领悟到这种混合着离乡之忧与奉献之乐的伟大乐章在三峡大坝的上空飘移、回荡。
一、缘起
三峡工程始终弹拨着华夏儿女的神经。1917年,百多年来。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第一人。1953年,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1956年,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著名诗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经过近15年艰苦奋战,1994年12月14日。目前,包括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在内的三大局部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有关资料显示,截至4月7日,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30亿千瓦时,三峡工程的三大功能—防洪、发电、通航,均已初步实现。
不可防止地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发生巨大的冲击。高峡出平湖”转变固然恢弘而神奇,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改造地理景观的人类工程。但它所带来的副产品”不容忽视,比方:移民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地质灾害问题、水污染问题等等,特别是如何破解百万大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共中央十分重视民生问题的改善工作。党中央把保民生视为保增长和保稳定的根本所在把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党校学习期间,专家教授也一再给我讲解“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深刻道理。所以,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第54期二班第七支部将调研的视点聚焦在三峡坝区移民的民生问题上,以图通过实地考察,解三峡坝区移民的真实状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后续的移民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第54期二班第七支部一行10人,5月14日至5月22日。赴省市位于三峡坝区的县、区的局部村镇进行了调研。
二、现状
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全县面积2427平方公里,县位于省西部。下辖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人口39.15万。县新城位于三峡大坝坝上库首的镇峪,自1992年12月动工兴建,至今已初具规模。全县三峡工程坝区、库区动态移民达10万人之众,承当了三峡工程坝区征地、大江截流、首批机组发电、三期蓄水等各阶段的移民任务。
存在主要问题:
县内农业安置2.15万人。从土地占有数量看,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村移民生产安顿5.56万人中。人均耕园地0.8亩,比淹没前的1.21亩下降了0.41亩。人均低于0.5亩的占总量的17%潜在隐患较大。从土地质量看,库区用于安排移民土地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弱,土壤熟化程度低,水利设施大多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从种植结构看,全县安排区共有耕园地3.6万亩,其中柑桔园3万亩,库区移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品种退化,熟期结构不合理,柑桔平均销价呈下滑趋势,农民增收乏力。
移民”就业和增收的难度大。
一是少局部城镇纯居民搬迁安排后。新的收入支撑尚未形成,造成生活比较困难。
二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淹没的148家企业。实施“两个调整”安顿的5749名下岗工人,一次货币化安排规范不高,且受移民年龄、技能、思想、岗位多方面因素影响,再就业难度大,局部下岗人员养老、医疗平安费缴纳困难。
三是自谋职业安排移民不稳。各类自谋职业安排移民1.3万人。
区也是三峡大坝的所在地,市区是7月撤销县而设立的具有明显县级体制特征的移民新区、农业大区和工业强区。既是坝区也是库区。全区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个街道、1个开发区,2个村(社区)总人口5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5万人。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区4个乡镇,37个村,141个组,1个集镇,93家单位,19所学校,10家企业,需搬迁移民6443户,21868人,征淹土地4.8万亩,撤迁房屋93.61万平方米。三峡征地移民搬迁后,人多地少、就业稳定压力大,大力推进移民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区及坝区库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策
当地各级政府为改善坝区移民的生存状况,从对县、区部分村镇的调研情况看。都紧紧抓住“就业”这个民生问题的牛鼻子不放,想方设法扩大移民的就业门路,使坝区移民的生活从艰难困苦到解决温饱,进而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坝区移民地区的社会稳定。
才有坝区移民的安居,有就业。有坝区人民生活的稳定,才有移民地区的社会稳定。调研发现,无论是县还是区,各级政府在广辟就业门路的探索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妇女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使坝区保就业、保稳定的工作得以较为顺利地开展。
除了女性骨子里那种能人不能、敢人不敢的侠女自信外,为什么在坝区保就业、保稳定工作中妇女会成为各级领导目光中的一个亮点?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还由于各级妇联组织开展的双学双比”巾帼文明岗”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已经在城镇乡村开展了20多年,这些旨在锻炼妇女思想意识,锻炼妇女生产技能的活动,打造了一支思想过硬,技能过人的妇女群体,使她不怕困难,越是困难越敢为人先。
妇女是家庭细胞中的那个核,市区镇党委书记就深有体会地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想干好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妇女细胞核的作用,细胞核发挥作用了家庭就稳定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稳定了社会就稳定了面对移民给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事实上。妇女在当地政府和各级妇联组织的领导下,不等不靠,发挥特长,为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7月,为了协助坝区移民和下岗女工再就业。县巾帼家政服务中心成立。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转变择业观念,使她认识到从事家政服务业也是社会劳动,中心协助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突破激进思想,克服自卑和畏难情绪,使她主动走出大山、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中心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协助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她应岗能力。目前,该中心在等地建立了较稳定的家庭服务员安排基地,与3家家政服务公司建立了临时的合作关系,服务领域从开始的家政服务员培训派遣和劳务输出,发展到目前的婴幼儿护理、月嫂、搬家、家宴制作、房屋信息服务等相关业务,还成立了巾帼职业介绍所。目前,中心已登记电工、司机、厨师等各行业求职人员30多人,已协助多名坝区移民和下岗工人走上工作岗位。
也是一种乡间文化,手工布鞋、绣花鞋垫是县的民间激进制品。如果把它作为一个产业开发,可以吸纳众多移民妇女就业,增加她收入。3月,县妇联的扶持下,绣艺公司成立了公司主要生产养生布鞋、精品鞋垫、工艺十字绣等产品,继承民间手工布鞋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集“养生型、文化型、乡土型、时尚型”于一身,产品销往港、澳、台、俄、日、韩、新马泰、欧美市场。公司采取集中加工和分散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让走不出家门的农村妇女也能实现增收。公司派出专业老师对妇女进行免费培训,培训合格后,公司领取半成品,自由制作。加工完毕后,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公司予以回收,并按件计发工资。截止到目前,公司已在当地农村和社区培训妇女多人,公司现在拥有员工6多人,人均月增收4多元。
为了充分发挥三峡库区移民妇女发展循环金的作用,茶叶是区的主导产业。5月,区妇联与绿茶集团有限公司签定了三峡库区移民妇女发展循环金的使用协议。约定循环金用于该公司位于坝库区的镇村茶叶基地建设、发展及当地移民妇女培训、技术指导和就业安排工作。去年,三峡库区茶叶产业园项目实施后,公司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特点,对10多人次的移民妇女进行了茶叶技术培训,安顿了大量移民人员就业。
区镇的工作室”县的脐橙开发有限公司和除此之外。都是由女性开发出的一条条就业门路,茶厂”实施的三峡库区循环金项目、区的三八绿色基地”项目等。吸纳了大量坝区移民就业,增加了坝区移民的收入,稳定了那一方曾经因为移民而动荡的社会秩序。曾经因为三峡工程而失去土地、失去工作的移民,通过就业门路与岗位的开发。情绪与生计渐趋稳定。当地各级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物质问题的解决只是坝区移民工作迈出的一小步,移民也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想用丰富移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法,区镇党委书记想到移民新区建设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的措施。构筑起移民崇尚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新方式。
书记舍得用好地,农村文化建设上。舍得花资金,舍得用精力。3年下来,镇投入到村级文体建设的资金就有5万元,镇在群众居住最集中、通行最方便的地方先后新建和完善大型综合室内场地1个,较大型露天文化场地25个,灯光球场3个,还开办了10个农家书屋。书记说,通过几年的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到位,文化活动开展丰富频繁,明显感觉到乡村民风得到改善和提升,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书记认为,把农村文化当作一种事业来做,可以培育农村的主流文化,引领农民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坝区的等移民新村文化活动中心,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数以百计的坝区移民跳健身舞、打腰鼓、扭秧歌,移民新村成了欢乐的海洋。
四、问题
感到尽管三峡坝区移民在民生问题的解决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调研中。但移民民生工作还面临诸多问题:
⒈发展资金短缺。走访县巾帼家政服务中心的时候。现在对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基本上是纸上谈兵,目前,宾馆酒店保洁、楼房清洗等业务都很热门,但是由于缺乏培训所需的专业清洗设备,无法对求职者进行实训,因而也就无法向社会输送这方面的急需人才。坝区调研,资金短缺问题并不只存在于家政培训领域,而是坝区发展中遇到一个普遍难题。
⒉坝区移民缺乏致富手段。镇。叫坝区第一批移民。1994年,由于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政府限她天搬出原住地,当时,平方米的住房,只拿到3万元的搬迁费。那时,三峡坝区的移民安排房还没有盖好。全家在临时房屋里住了一年。之后,能干的不等不靠,借钱做小买卖,积蓄了资金。现在花1万元买了两台挖掘机,靠出租挖掘机赚钱,每年可收入30―40万元。问她像她这样的收入情况在移民中占多大比例,迟疑地说,可能有20%而经过我再走访再了解,感到像这种收入情况的移民中并不是很多,要大大低于20%比例。大部分坝区移民也就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三峡工程基本完工后,数以十万计的建设者撤离坝区,这使得原来一大批靠做小买卖过活的移民突然无生意可做,生存面临很大问题。
⒊坝区移民养老堪忧。镇。老人靠低保、基本养老金和移民补贴生活,可这三项全加起来每月也不过4多元。更有甚者,县一位被就地安置的移民家中,村长向我诉苦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移民的养老平安还没有落实。
⒋三峡坝区的产业结构单一。该镇以柑橘、桑蚕、茶叶为三大支柱产业,土地稀缺,发展空间有限。走访过程中,镇委书记喋喋不休地为三斗坪做广告,让我回京后,设法协助其找项目。真切地感受到那一方水土的人们对发展的渴望,项目是发展的希望。
五、建议
三峡坝区移民为兴建三峡工程做出了巨大牺牲。当三峡工程基本结束、每年发电近千亿千瓦时的时候,很多地方官员还在为发展笑容满面,很多移民还在为生计叹息不止。科学发展的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规划全国发展战略的时候,千万考虑到三峡移民曾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曾经做出了那样大的牺牲,千万考虑到三峡移民过的刚刚实现温饱的生活,甚至有一些可怜的老奶奶、老爷爷们养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肯请政府,政策再向三峡移民的方向倾斜一点儿,资金再向三峡移民的方向倾斜一点儿,项目再向三峡移民的方向倾斜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