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经济发展工作报告范文

生态经济发展工作报告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经济发展工作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态经济发展工作报告

村位于林西县南20公里,全村共228户,908口人,总土地面积32320亩,其中耕地面积6108亩,没有一亩水浇地,且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属两山夹坳的丘陵山区。

村通过20年的艰苦斗,从改变耕作模式做起,造林、植树、种草发展生态经济,到如今的林果产业、林下经济,践行了由贫至富、由苦到乐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山丘区发家致富之路。

困苦的过去。90年代初,村由于过渡砍伐,超载放牧等原因,生态环境极度恶化,这里已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众多农户举家外迁的荒凉景象,成了“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人均持有粮不足150公斤,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村。

今天的生态崛起。穷则思变,面对严峻的现实,年12月,新改选的村党支部班子明确了走封山禁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大搞生态建设的发展之路。创造了很多全县乃至全区第一:第一个砍掉山羊,率先全面实现封山禁牧;第一个引进小尾寒羊,实施舍饲圈养;第一个划庄园为界,实施荒山、土地、林地的使用权流转;第一个尝试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多年以后,当全县乃至更大范围全面推行这些做法的时候,村人的绿色事业已经花繁果硕,尝到甜头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

无论是县委、县政府还是镇党委、政府还有村两委班子,对于七合堂村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共同奋斗坚持了二十年。七合堂村的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向荒山、荒坡、荒沟宣战,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年四季不间断,用他们不屈的脊梁撑起了绿色的希望,用他们倔强的肩膀,挑起了绿色的小康。

项目合力助推了七合堂的发展。如果说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助推器的话,七合堂村的发展就是靠项目合力推动的一个典型。七合堂先后实施了流域治理、科技支撑、低产林改造、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果树节水灌溉、以工代赈、人畜饮水、旅游公路、整村推进、危房改造、沼气建设、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诸多项目,共实施和享受国家各类扶持补助资金3600多万元。这些项目资金的捆绑使用,为七合堂村的科学发展,效益发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创出了“野果”的知名品牌,产品远销广东、深圳、澳门、浙江等地,成为全县村有果树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的“野果”生产基地,每年九月初举办的“野果”采摘节,被市政府定为“是大旅游节日”之一。

科学规划提升了七合堂的发展活力。面对贫穷的现实,年,七合堂人确定了生态立村、生态富民的发展定位,制定出了第一个十年规划,确定了人均收入达元的奋斗目标;年,七合堂村决定了走生态庄园经济模式的发展道路,确定了人均收入达7000元的目标;年,提出了“庄园经济兴业,特养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确定了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的目标。做到思路清晰、目标具体、措施有力、落实有效。

实施科技兴林兴牧。为更好发挥林业效益,做到林业效益长短结合,村依靠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养起了马鹿、狍子、山鸡等特色养殖,老书记边振廷、致富能人宋占武等人在自家承包的山林里饲养马鹿和狍子,又建起了庄园饭店,仅养殖一项年收入达10万多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村采取科技手段,对全村1.2万亩天然山杏林和村里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启动了千亩大扁杏、万亩核桃建设工程,今年又实施了高效节水经济林改造项目,对4千余亩果树搞起了膜下滴灌技术,即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走进如今的七合堂,你会看到“阳坡满山杏,阴坡尽是松,山中杨柳缠腰,山下野果遍地红”的生态庄园景观。到年底,全村有收益的山杏林1亩,果树6000亩,落叶松6000亩,草地4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1.1%,人均纯收入8000元,全村从生态建设中获得的直接产值就达570万元,占总产值的85%以上。其中年产水果400万公斤,果品产值480万元,牧草产值60万元,山杏林产值30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艰苦奋斗结硕果。经过近20年的努力,村创造了山上绿树成荫禽兽齐鸣,山下花果飘香蜂蝶共舞的自然景观,同时七合堂村也步入了国家、自治区、市先进行列。中国社科院刘振邦教授认为,七合堂的发展模式是中国山丘区现代农业的雏形。被县政府命名为“林牧结合庄园经济示范区”;被市政府授予“生态环境建设先进村”、“全市造林先进单位”、“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被自治区林业厅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村屯绿化示范村”;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区”;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被国家生态文化协会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