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新支农资金投入调研报告范文

创新支农资金投入调研报告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新支农资金投入调研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新支农资金投入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着力破解“三农”问题,是支农资金的主要任务。为创新支农资金投入方式,调动农民投资主体和镇区财政支农投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导向效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近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采取实地查看、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目前支农资金投入的基本方式与情况

近年来,我市财政支农资金在确保经常性支出的前提下,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主要安排了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的农业生物育种、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科技兴农项目,以提高和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为主的“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种子工程、良种补贴”,以龙头企业、规模化基地建设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帮助农民扩大就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普及和推广,以动植物疫病防治为主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森林病虫害防治及畜禽疫病防治等项目支出。镇区财政也尽自己所能加强了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农民和社会各界以“公司+科技+基地+农户”,“协会+科技+基地+农户”等形式投入了一定的支农资金。这些支农资金的投入,对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支农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近年来,我市财政形势虽然有所好转,财政支农资金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全市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然不足,我市财政支农资金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特别是镇区财政支农投入增长乏力,有的还呈下降趋势,许多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除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外,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不高、风险较大,社会各界投入支农资金不多;农民资金缺乏,只能维持简单生产,投入农业资金也不多。

2、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我市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经过多年努力,总体情况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存在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主要有三方面情况:一是农业财政支出中有很大部分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支出,用于建设性的专项支出比重还不高,增幅也不大。二是在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带有社会性、公益性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比重较大,而农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建设项目比重较小。三是在农业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投入不多。

3、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情况:一是目前政府部门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资金分散。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存在重复投入问题。这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造成了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政出多门,分头管理,力量分散,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容易产生不正之风与腐败行为。二是一些镇区“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把精力重点放在要资金上,拿到资金就算完成任务,而对项目实施,重视不够,存在粗放现象。三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项目审批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科学化不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镇区财政支农投入积极性不够高

镇区财政支农投入积极性不够高,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镇区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后,财政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造成收入锐减,财政收入满足不了支出需要,靠上级转移支付或补助过日子,属“吃饭型财政”,无力增加支农投入。二是一些镇区财政负债沉重,有钱要急于还债,影响财政支农投入职能的发挥。三是镇区财政供养人员多、负担重,要维持和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显得力不从心。

5、社会各界支农资金投入缺乏热情

我市农业科技承包服务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在技术服务、引进创新、消化吸收以及利益机制等方面,技术单位、技术员和农户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弱化了项目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加工企业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三是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社会各界支农资金的投入热情。四是部分银行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以没有网点、抵押信誉低为由,拒绝向农户发放小额支农贷款,存在贷富不贷贫的现象。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社会各界支农资金投入缺乏热情,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6、农民投资主体积极性发挥不够

由于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无法形成规模经营,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幅较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较低,农村经济特色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且不稳定。同时,我市农民文化普遍不高,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投入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往往是闭关自守,缺乏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信心。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切实加大财政对支农资金的投入

我市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支农预算安排,加大财政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十二五”期间,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完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耕地开发整理等政策,保证支农资金投入不断增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财政支农资金除对传统的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的投入外,应增加资金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参与竞争的投入,加大对农民素质提高及农村信息化发展项目的投入力度,集中用于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扶持龙头企业和服务体制建设等项目资金支出,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效益,解决目前财政支农资金“零、散、乱”的现象。

2、加强和改善财政支农资金投资管理

我市要加强支农规划制定与实施工作,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支农资金的浪费。全市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全市实际情况和本部门管辖范围,制定水利、农业、林业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市政府要成立支农资金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制定的行业规划,编制全市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规划,规划要统筹全市,相互衔接,重点突出,避免重复,对一些重大项目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在规划指导下,今后所有渠道的投资和项目,都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安排,规划编制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力争建一个成一个,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使全市的农业农村基础有明显的改善。

3、加强财政支农资金归口管理

目前,我市政府支农资金管理渠道比较多,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和重复,资金和项目监管难度大,难以形成合力,为此,要加强资金归口管理,有效克服支农资金分散重复使用的弊端。要充分理顺支农管理部门,重新调整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如发改局、财政局等综合职能部门不再分配支农资金、审批涉农项目,主要负责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战略、政策的研究,将预算的具体执行、项目的具体审批、项目的组织实施等职能划归相关职能部门,避免各部门之间相互争利,简化办事程序,使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加大支农资金归口管理力度,规范支农资金的申报办理,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层层滞留支农资金、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现象,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有效机制。

4、创新支农资金投入体制

要加快我市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单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创新、完善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改变目前单一的、直接的、无偿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挖掘财政资金粘合社会资金的潜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聚合功能,通过无偿补助、以奖代补、配套投入、贷款贴息等办法,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成份从事农业建设,改革财政对农业项目的直接投入,改变对财政依赖或财政包揽过宽的局面。进一步完善“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引导机制,对农民投工投劳的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以奖代补,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加快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5、构建镇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要充分发挥镇区财政职能作用,着力构建镇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要随着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财政实力的增强,提高支农资金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支农资金稳定增长。二是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导向,利用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吸引信贷资金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三是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支农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增加对支农资金的投入。

6、发挥农民投资主体积极性

要发挥农民投资主体积极性,必须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了解掌握农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和市场农产品产销形势,懂得搞好农业生产也能致富。这样,农民才有信心和积极性投资农业开发项目,通过“公司+科技+基地+农户”,“协会+科技+基地+农户”等形式,增强农业开发能力,生产优质适销农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使自己真正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