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停车业总体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停车业总体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停车业总体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停车业总体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市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市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持续高速增长。截止年底,市机动车拥有量已达84万余辆,其中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超过26万辆,与年相比,增幅超过12倍。机动车的迅猛发展在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动、静态交通带了严峻的压力,“行车难、停车难、乘车难、行路难“等交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老城区和中心区,作为城市人口与功能最为集聚、交通设施供应条件最为紧张、交通历史遗留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停车难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停车业总体发展现状

1、新建建筑和小区配建停车发展良好

年,《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标准与准则》开始实施。该停车配建标准是参照发达国家城市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制定的,可以满足小汽车基本普及情况下的配建停车需求。该标准经过6年多的推行实施,我市新建建筑和居住小区配建停车标准得到有效执行,尤其是新城、新区的停车配建情况良好,配建停车供应近期有所富余,未来可以达到供需基本平衡。

2、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近年来,加快路外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步伐,兴建了一批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这批公共停车场库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停车需求旺盛地区的停车矛盾。

3、老城停车存量资源得到一定挖掘

近年来,公安交管部门利用老城区新建、改建的城市次干路、支路以及整治出新后的街巷,划设出一大批路内停车泊位,全市净增路内停车泊位总量1.4万个左右,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老城区。通过加强公共建筑停车设施的对外开放,以及智能停车诱导系统的建设,老城区的停车存量得到部分挖掘。新街口地区公建停车设施以及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路内停车泊位得到智能化整合。以上措施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停车供应水平和利用效率,缓解了老城和中心区公共停车压力。

二、老城区停车问题表现与原因分析

尽管政府和各部门为缓解老城、中心区停车难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市老城、中心区停车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同时,由于社会各界对老城、中心区停车问题的认识与诊断不尽统一、不够准确,对解决老城、中心区停车难的政策、途径、方法等不尽科学、不够到位,因此,不但短期内缓解老城、中心区停车难问题的难度很大,而且还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1、老城停车问题表现

我市老城区停车难表现比较突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地区:

(1)新街口中心区等商业繁华地区停车矛盾比较突出

这些地区不但集中了我市最主要的商业设施,停车需求十分旺盛,而且还有大量餐饮、娱乐设施,停车需求比商业设施更大。但是,两者停车高峰时段有所不同。商业设施停车高峰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以白天为最。餐饮、娱乐停车高峰在晚间。对新街口中心商业区而言,不但在高峰期停车困难,而且周边道路处于超饱和状态,高度拥挤,往往形成动、静态交通相互制约、相互干扰的恶性循环。

(2)老旧居住小区配建停车严重不足

据调查,老城内老旧居住区合法车位供应仅能满足不到基本车位需求的1/8。特别是年以前建设的居住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没有对配建停车位提出要求,小区车辆基本处于无序停放状态,车位供应缺口较大,大量私家车晚间则随意停放。目前,老城内老、旧居住区基本车位缺口最大的地区包括区。老、旧居住区停车难主要发生在夜间。

(3)医院和中、小学门前停车问题比较突出

医院和中、小学门前停车难、停车乱是老城内十分突出的问题。小学门前的停车问题比中学门前更为突出。由于没有足够的路外停车泊位,在就医、上学放学高峰时段,这些老城内的医院和中、小学门前形成经常性的交通拥堵,而且也存在严重的交通事故隐患。

2、停车问题原因分析

老城停车难既是大中城市的通病,也是历史积累下来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小汽车发展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连续十多年超过25%,而老城和中心区停车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停车供应明显滞后于车辆的发展要求,停车位与机动车保有量之比严重失衡。其次,由于对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的进程和影响预估不足,年代中期之前的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严重偏低,各类建筑物和居住区配建车位严重不足。老城是配建停车设施欠账最多的区域,无论是老的住宅小区、办公楼,还是老城内的医院、中小学,配建的停车泊位都极少,甚至空白。近年来,一些医院如省人民医院、医院等,结合院区改造,增设了停车库;有的利用院内场地,设置了一些停车位,如市第一医院、脑科医院、军区总院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的停车难问题。但是,由于场地空间十分有限,停车矛盾仍然相当突出,而且随着小汽车的进一步普及,停车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而老城内的小区及中、小学,由于用地紧张,几乎很难建设路外停车场。第三,由于老城区商业、餐饮、娱乐、宾馆、办公、金融等各项功能的高度集聚,局部地区开发强度远远超过规划预期,产生了大量向心机动车交通,高峰时段车辆随意停放问题严重,并不断向外围扩散。如新街口、夫子庙、湖南路、太平南路等商业繁忙地区,由于吸引的交通强度过大,停车需求高,停车矛盾尤为突出。

除了上述停车本身供求矛盾之外,还要跳出“停车”看“停车”。其一是老城、中心区公交体系不发达,服务不到位,公交出行的比较优势不明显。这样,许多出行者不得不选择开车完成各种出行。这与国际发达大城市坐老城和中心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交通方式形成极大反差!其二,现行停车收费价格体系不尽合理。停车收费总体水平偏低,而且区域差别化不够鲜明。尤其是新一轮停车收费价格调整以后,在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庙等中心区,总体停车收费价格更加降低。这不但不能抑制老城、中心区小汽车出行和停车需求,反而有可能为小汽车进老城和中心区出行与消费提供了起因。另外,现行停车收费路内停车价格低于路外停车,调整后的路内价格与路外价格基本持平。这样造成路外公共停车场库吃不饱,路内停车受不了的尴尬局面。而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停车不但车位难找,而且价格很贵;路内停车价格远高于路外停车价格,而且是路内采取计时累进收费,这样,可以促使路外公共停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路内主要用于临时短时停车。这些与我市的做法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其三,停车发展政策上,目前还缺乏对停车产业化、民营化的支持,路外公共停车主要靠政府投资建设,而发达国家停车产业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产业,也是政府公共财税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四,在停车机制上,停车收费没有真正纳入公共财政管理,不能对停车资源利用、停车需求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引导。

三、缓解老城停车难的对策建议

1、突出公交优先政策,提供良好的公交服务,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

城市中心区行车难、停车难是国际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通病。国际经验普遍证明,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通过便捷高质量的公交服务,可以有效减少中心区机动车出行和停车需求。许多发达国家大城市甚至有意减少中心区的停车供应来抑制停车需求,减轻中心区道路交通拥堵。近年来,我市公共交通发展,包括地铁建设和路面公共交通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目前我市老城区、中心区公共交通总体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还不适应城市功能高度集聚、土地高强度开发带来的高强度客流需求。与此同时,小汽车出行又在大幅度增长,由此导致老城区、中心区道路交通拥堵和停车供求矛盾日益凸现。因此,要解决老城和中心区行车难、停车难,根本性的出路和举措是突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积极改善路面公交服务质量。为此建议,在已开通1号地铁线和即将开通地铁2号线基础上,加快建设穿越老城、中心区的地铁3、4、5号线,这几条线都是我市轨道线网骨架线,有巨大的客流支撑,对缓解老城、中心行车难、停车难问题必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推进停车产业化、民营化政策,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建设

加快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停车建设经营的政策,引导我市停车设施建设经营尽快向产业化、民营化转化。据了解,近年来有相当多的停车设备与建设公司有意进入我市进行停车场建设和经营。但是,在洽谈了解了我市停车相关政策、管理体制和收费标准,衡量企业投入产出、可能的投资收益情况后,又打消了投资意向。据分析,目前影响民间资金进入停车建设经营领域的障碍主要在于:一是土地与拆迁的难和贵。尤其在老城内,如果按照商业性用地挂牌招标,征地费用极其昂贵,同时,拆迁难度极大、安置成本极高。按照这样的供地模式,独立建设经营专用停车场库,不但无利可图,而且难咎亏损之虞。其二,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我市的停车收费标准仍偏低,而政府管理部门从中收取的管理费又偏高;其三,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停车管理不到位,路外停车场根本无力与周围的路内停车位竞争。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建议:(1)在鼓励多点分散、小规模占地、立体建设的前提下,将公共停车设施用地纳入道路市政等公共设施用地范畴,由政府无偿划拨。可以结合老城出新、环境整治和城中村改造等机会,整理出一批边角地块,用于立体停车楼库(特别是地下立体车库)建设。为了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停车设施建设与经营,这些边角地块不但土地无偿划拨,而且拆迁也由政府承担。(2)简化停车楼库规划建设审批环节和手续;(3)减免停车楼库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规费;(4)将停车经营收费收入纳入正常的征税体系,大幅度降低或取消停车收费中的政府管理费用;(5)严格停车楼库周边路内停车管理,其300米范围内取消路内停车位设置,并严格禁止停车。

3、建立合理的费率体系,调节停车资源的合理利用

首先,应当适度提高我市停车收费总体标准,抑制小汽车过度使用;其次,停车收费按照中心区高于外围区、高峰时段高于平峰时段,路内高于路外,白天高于夜间的原则来制定,并且应保持足够的价差关系。由此调节汽车出行需求和道路交通负荷的时空分布。第三,在停车收费方法上,在高停车需求以及停车供需矛盾较大的地区、路段和时间里,积极推广路边咪表停车,采用费率递进的收费办法,通过价格税率的杠杆机制提高路内停车泊位的周转率和利用效率。

4、引进停车新技术,见缝插位,缓解老旧小区和医院的停车难

老城内的老、旧居住小区建筑密度普遍较高,要开辟地面停车场几乎不太可能,即使开辟,增加的车位数也极其有限。而居住小区的停车需求是车主回家后的终点停车需求,刚性很强。医院的停车由于是为了接送或探视病人,因此也带有较强的刚性。如果不能设法解决,势必挤占小区或周边道路,而且乱停乱放,造成极大的消防、交通等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认真考虑、设法解决。

建议我市积极引进新型地下立体机械车库技术来缓解老旧居住小区和医院停车难问题。据了解,这种新型地下车库占地小(直径20米)、建设成本低(我市老城地质条件较好,估计每个车位建设成本3-5万元)、库容量大(每座50-120个车位)、生态节能环保效果好(无地上立体车库影响景观和日照之虑,地面可恢复绿化,车库月耗能1000元左右),技术成熟可靠(已在石家庄、北京等城市推广)。可以利用小区内边角空地,或小区周围边角绿地,或拆除部分违章搭建等多点、多库进行建设。这种新型地下立体机械车库技术完全可以在我市老城内推广应用,相信可以有效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至于中、小学接送停车问题,我们认为首先不应鼓励;其次,只能通过中、小学周边支路或空余场地开辟临时停车泊位来部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