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科技资源利用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高校科技资源利用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科技资源利用状况调研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科技资源利用状况调研报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资源是最具优势的资源。随着大学城的快速发展,地区高校科技资源的优势日益凸显,如何发掘、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新一轮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今年以来,区政协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一课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调研,形成此调研报告,以期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帮助。

一、驻区高校科技资源的利用现状

(一)驻区高校科技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据调查,目前我区驻有包括在内的各类大专院校近20所,这些高校在人才、科研、技术等方面具有助推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与优势。科技人才云集。大学城目前入驻的13所高校,专职教师超过7000人,拥有高级职称的32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250多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客座教授64名。大学城现有在校学生超过12万人,每年毕业生有3万多人。从专家教授到青年才俊,各类人才汇聚。科研成果丰硕。驻区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问世,其中不乏具有很强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前沿创造。据统计,2007年,大学城高校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0余项。2007年至今,大学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邮电大学获国家、省(部)科研成果奖10项,获得专利10项。科研平台强大。驻区高校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中药学”等国家重点学科42个。拥有“国家‘863’计划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些都可以为开展自主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二)驻区高校科技资源对地区经济建设贡献不足。

近年来,我区对高校科技资源越来越重视,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驻区高校对经济建设的实际贡献与其科技资源禀赋不匹配,恰似“近水楼台不得月”。主要表现为:

1、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与我区人才储备接轨。地区每年大学毕业生近30000人,但毕业后留在就业的仅200人左右,约占7%,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尖人才则更少,人才优势对发展的贡献度不够。

2、驻区高校科技成果区内转化率不高。驻区高校每年都有一些科技成果在得以转化应用,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如由大学与电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发的“特高压直流电系统用钢化玻璃绝缘子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实施期内累计可实现销售收入5.37亿元,缴税总额1.63亿元,净利润7381万元,创汇3000万美元。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但总的来看,驻区高校汗牛充栋的科研成果,与区外企业合作“红红火火”,在就地转化屈指可数,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3、高校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偏弱。一个优势学科、重点研发项目可以为地区新兴产业的培育奠定基础。如大学、中医药大学拥有生物医药方面优势,可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勃兴;师范大学、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艺术设计类学科,可以为创意设计产业奠定基础。但总体看,驻区高校科技资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停留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层面上,而由高校优势学科与相关企业组成的长期稳定的产学研联盟尚未形成,合作开发核心产品,共建研发机构、合作培养人才等深度合作尚未展开,对地区产业的支撑和动力作用还不够。

二、制约高校科技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到位。区委、区政府提出“三业”的发展战略,充分说明了对高校科技教育资源的高度重视,但如何与驻区高校长期紧密合作,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还没有从体制机制上形成框架协议,具体操作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2、校企合作深度广度尚不理想。近两年来,驻区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项目仅有10余项,企业作为产学研结合主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许多企业对新技术和新成果不甚敏感,眼睛只盯着比较成熟的现有技术上,不愿为成果的转化承担过程性风险,甚至不少企业提不出引领自身发展的技术需求和进行更新换代的产品方向。此外,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也不够顺畅高效,项目合作没有得到系统的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3、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不健全。不少驻区高校都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跟踪国际科技先进水平,不断调整其研究方向、手段,在催生民营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探索创新机制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平台不够健全,影响了政府层面与高校之间的沟通联系,制约了企业层面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导致无法促成能够对优化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4、产业园区承接科技人才、技术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区相继建设了科技创业中心科技园、生命科技创新园、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等十大发展平台,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建成时间较短,在吸纳驻区高校创新型人才扎根、创业,带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机制和办法,导致不少高端科技人才舍近求远,跑到苏锡常、甚至苏北地区创业。

三、高校科技资源应成为“三个发展”的强大动力

驻区高校所具有的科技资源是我区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为把驻区高校科技资源转化为地区核心竞争优势,增强科学发展后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此建议:

1、强化政策扶持,引导驻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区为促进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如技术需求对接活动,联合承担重大项目、实行合作攻关,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为此,我区应主动研究、分析驻区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从政策和机制上引导支持驻区高校立足本地,进行科研课题选择、学科建设,做到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实现双赢。

2、促成校企联姻,实现高校资源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缩短科研成果与市场的距离,达到科研为生产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可以考虑通过政府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区域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与高校联合进行产学研的方式,建立区域性的、针对行业需要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高校组织师生到现场调研,征求企业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建议,根据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培训和合作研究开发,并通过项目立项等方面的支持与倾斜,鼓励有科技成果,具有开拓创业精神的教师参与到驻区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去。

3、构筑科技平台,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对接。组建大学科技园,根据驻区高校科研现状,成立统一机构,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把企业科技服务需求向科技园引导,吸引转化潜力大的科研项目以科技园为载体申报,给予政策倾斜,并对后期开发持续提供立项优先。充分利用新港开发区享有的优惠政策,培育壮大园区科技服务市场。地方财政还要投入项目孵化风险资金,分担高校和企业科技创新过程的风险,激发并保护他们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推进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产权交易信息平台、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信息的有效对接,解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以提供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信息、技术交易服务、创业培训与辅导、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投融资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以及科技政策经费扶植等特殊条件,引导和鼓励大学城高校的科技成果在就地转化。

4、优化创业环境,吸引驻区高校科技人才留在。加快钟山创意产业园、生命科技创新园、金港科技创业中心、金箔文化产业园等发展平台建设,优化创业环境,彰显“成业”特色,吸引驻区高校科技人才在创业。突出政策环境与创业需求对接,充分借鉴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根据院校创业人员的实际和特点,在资金、税收、用工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强力政策支撑和周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