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现状调研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现状调研报告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坚持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作为第一责任,突出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创新理念、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做优环境,切实加大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这几年,全区先后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0多名,海外归国创业人才和团队15个;17名人才入围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3人通过技术评审进入实地考察,1人获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称号和100万资金资助;1人入围国家“千人计划”评审;5人列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我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发展为导向,深层次推进人才先行战略

区委、区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优先战略,从思路、政策、机制层面入手,推进一系列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区体制机制优势,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

一是创新理念突出“三个转变”。针对区域人才的现状和特点,顺应国际国内人才流动的规律,着力推动三个方面的重点转变:一是视野向高层次、国际化转变。运用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立足于引进一大批世界先进的专业人才,鼓励他们到创业,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程度高、发展后劲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导向向区域重点产业方向转变。紧紧围绕液晶显示、医药食品、装备制造、科技服务和现代物流等“五大产业”加大引才力度,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形成人才引进的规模和集聚效应。三是平台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转变。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平台和科技成果孵化器,深化与驻区高校合作,共建高校科技园区,更好地保障高层人才的落户创业。

二是完善政策实现“三个配套”。一是人才规划配套。围绕产业发展导向,出台了《全区“”人才规划》,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引进目标和计划。二是财政投入配套。为吸引人才来区创新创业,我区先后设立了200万元的科技三项经费、2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5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种子基金,仅、两年,这三项资金政策已经直接使46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受惠。同时,成立总额2个亿的全区创业投资公司,已与公司合作建立引导基金,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和高层次人才初期创业,促成一批企业上市。出台了全区重点产业园区多元化投融资政策,建立2000万元的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已累计为139家企业提供了5.27亿元的贷款担保。三是重大奖励配套。出台了《鼓励科技人才创业办法》、《关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暂行办法》,加大对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力度,每两年评选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和“技术创新奖”,对获得国家、省市颁发的科技进步奖项目给予奖励,、两年共奖励科技人才10人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了专门激励政策,对于年度工业产值、出口外贸等指标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负责人给予8万元的重奖。

三是调优机制推进“三个对接”。适应区域融合发展的要求,建立面向区域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人才工作全面对接。一是领导工作机构对接。在开发区与行政区一体化改革之后,按照市里要求,调整成立新的领导机构,吸收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的领导同志,组建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11个增加至16个,加强整个地区人才工作重大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协调、重大活动组织、重大奖励事项的沟通协商。区委组织部增设了人才工作科,配备专门人员,重点加强对全区人才工作的指导。二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依托“一园两市”(“金陵海外学子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地区高层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开放区域人才交流渠道,引导区域人才合理流动。三是加快校地人才合作对接。全面启动与高校的产业对接和人才合作,与9所高校签定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园区共建、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一揽子合作意向。

(二)坚持以创业为目标,高起点搭建产业平台

产业平台是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区借鉴国际一流创新平台运作理念,发展特色产业,筑巢引凤,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加快创新人才落地。

一是加快建设高校科技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与大学携手,高标准共建南大科技园,已引进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等合作项目。积极推动与师范大学合作建设地理信息科技园。同时,促进高校把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搬迁到,推进“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

二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平台,推动海外人才落地创业。加快建设国家级金港科技孵化基地,生命科技创新园、紫东国际创意园等创新平台。其中,金港科技孵化基地已成为全区科技企业成长的集聚地,累计引进企业近950家,其中科技孵化企业达300多家,在基地孵化的智达电气公司、南极星科技有限公司等被省科技厅评为“省百家优秀成长型企业”。生命科技创新园已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医药大学、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共建协议,力争通过3年努力,建成乃至长三角的“药谷”。位于紫金山东麓的紫东国际创意园将大力引进创意设计、动漫、软件等项目,打造一个长三角地区一流的创意产业园。年以来,全区创新平台已累计引进来区创新创业的各类海归人才近30名,形成了高端化、专业化特色产业园组团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加快建设重点项目平台,促进高端技术人才集聚。按照建设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液晶生产基地的目标定位,以集聚研发人员、建设研发中心为先导,加快推进液晶谷建设。夏普全球研发中心已挂牌成立,下一步将形成近50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逐步由电视研发向显示研发转变。积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推动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围绕本地产业优势和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在邮电大学设立了全国唯一的平板显示本科相关专业,与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形成互动。

四是加快建设企业研发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建设集团建立了全国房产企业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并帮助其建立起一整套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科学机制,先后引进了10名博士到站内工作,有力促进了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海陵药业集团成功申报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国家级中药研发中心,共引进研发人员40余名,形成了包括化药合成、化药分析、中药提取、中药制剂、中药药理等领域的技术队伍,并正在积极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名校联系引进高端研发领军人才。目前,集团正在积极申报企业院士工作站,力求以高端人才的加速集聚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

(三)坚持以改革为抓手,多渠道推进高层人才引进

近年来,我区顺应区域快速发展的需要,采取“一人一策”、灵活多样的引才方式,加快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步伐,重点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依托产业平台,面向海外引进创业团队。通过市委组织部、市外专局等部门,借助召开留学生大会等机会,获取海外人才信息,主动做好宣传推介,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作出精心筛选。同时面向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计划,梳理出重点项目、高管职位,在网站公开人才招聘信息。通过这些途径,年以来先后与30多个批次50多个创业团队接洽,引进15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区创业落户。其中,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史国均去年被授予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称号,获得了100万元资金补助,并入围国家“千人计划”评审。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王影、前福特汽车公司高级工程师周铁、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徐长青等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正在加快发展。

二是谋求校地合作,面向高校引进技术专家。一方面,积极与大学合作,共同引进国际研发机构,创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与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瑞福达微电子技术公司合作,共同建设TFD-OLED工程中心,整体推进高层人才的引进落户。另一方面,按照全区产业发展需要,聘请大学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区政府经济顾问。聘请中国药科大学、邮电大学、中医药大学相关领域专家教授来区挂职,重点参与生物医药、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推动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同时,我们还从大学城9所高校,选择了25名知名教授,担任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兼职教授。

三是实施公开招聘,面向社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实行全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公开招聘,7年共引进240多人。20年,区教育局一次拿出7个中小学副校长职位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共有180多人参与角逐,最终脱颖而出的7名同志,平均年龄只有30岁,其中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区卫生局积极开拓渠道,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为医院引进了多名高级专家,有效改善了卫生系统人才队伍结构。虞育号、许有宝、宋永江等入选省333人才培养计划,等科技人员被评为市第七批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获得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

(四)坚持以服务为根本,全方位打造一流人才环境

近年来,我区不断转变观念,加大投入,营造环境,以开放的姿态、良好的服务、优厚的待遇,吸纳和集聚各方人才,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

一是提升创业服务效能。对于创业人才特别是海外归国创业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安排专人全程服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吉山光电公司从1月份洽谈、2月份落地、3月份进场设计、4月份设备安装并投产,前后仅用了4个月时间,被誉为创造了企业创办的“速度”。生物博士归国创业初期,金港科技创业中心根据他的实际困难,除给予资金扶持外,免费提供研发、办公用房,全程协助举办了组织再生技术高峰论坛,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积极帮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创办的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做好项目申报前的辅导和申报中的跟踪服务,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年全区共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多个,已获得立项41个,争取上级经费3069万元。

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举办区产学研对接会、大学城高校产学研座谈会等活动5场,聘请了14所高校的产业处长和2位成功企业家作为人才创业导师。年7月,我区联合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部门举办了产学研对接会,邀请了14所高校、46家科技企业实施技术、项目和人才对接活动,现场就有4个项目签约。年以来,区内企业先后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77项,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4个,投资额达4.1亿元。促成化工有限公司与理工大学建立校企联盟,双方合作申报省成果转化项目,争取到资助资金545万元。经济开发区联合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举办了“千名经理人培训工程”,包括LG新港显示、乐金飞利浦、乐金等离子、臣功制药在内的近20家企业的60多人参加了培训并顺利结业。

三是提供良好生活保障。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人才社会环境。在地区专门建设74万平方米的住宅,定向供应进驻院校教职员工。金港科技孵化中心、生命科技创新园、紫东国际创意园在规划之初,就配建了人才公寓。加强与区内大中小学的合作,为130多名外地来区人才解决了子女就学问题。通过加强综合配套圈的建设,使人才在区内能安心创业,舒心置业,安居乐业。

我区在人才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的人才工作还存在着诸如高层次人才总量偏低;人才资源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人才引进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二、工作设想与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全国和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三个发展”目标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工作,加快人才强区步伐,构建一流的区域人才高地。

一是突出加强区域人才总体规划研究。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围绕未来发展新定位,突出区域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研究我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实施重点专业技术人才、海外归国人员、青年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创新创业人才优先引才计划,完善人才落地创业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是逐步完善高层人才引进重大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性投入,完善以科技技术创新基金、种子基金和科技三项经费为主的区级财政扶持体系,大幅度提高人才投入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健全区创业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投融资政策,重点解决高层人才引进、人才初期创业的资金难题。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通过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企业给予税收、贷款政策优惠,对引进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企业给予重奖等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

三是全面提速特色产业平台建设。全力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国家级金港科创中心、生命科技园、紫东国际创意园等一批创新平台以及液晶谷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搬迁到大学城,推动IBM超级计算机中心等世界顶尖科技项目落户,加速各类人才和项目落地。发挥区域科教资源优势,建立健全“高校+研究院所+开发园区+企业+高层次人才”的人才链载体建设模式。吸引省内外院士到我区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载体建设。

四是着力优化高层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深化高校科教资源对接机制,推动校地合作共建科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应用工程。引导企业研发与高校科研双向贯通,促进企业的关口向研发前移,科研机构的重心向应用下移。大力推动“校企联盟”建设,力争“校企联盟”总数达200个,服务企业科技人员达2000人次。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立融“组织领导、创业载体、政策扶持、跟踪服务”为一体的“4+1”人才服务机制,通过部门结对、定期走访,主动协调解决人才遇到的问题困难,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区人社、教育等部门牵头,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就学问题。加快新市区建设,构建和谐宜人的高品质居住环境,使人才在区内能安心创业,舒心置业,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