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沼气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村沼气建设是科学利用生物质能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重要举措。我区农村沼气建设在林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试点示范入手,狠抓技术培训和建池质量,以国家项目为带动,农民投入为主体,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为保障,着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用能结构,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我区农村沼气建设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一)我区农村沼气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沼气自年试点,年全面推开,经过五年努力,截止年6月底,全区累计建沼气池6146口,占全区总农户的47.2%。配套改厨、改厕、改圈5000余户,基本实现了“三改”同步发展、同步建设。几年来,共争取沼气项目建设资金760万元,其中:国债项目资金120万元,开发银行贷款240万元,省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省扶贫专项资金200万元。沼气项目建设补贴资金除灶具费用外,其余资金通过林区财政局、农业局和扶贫办直拨乡镇,以村为单位公示后,由乡镇财经所按验收花名册直接兑现给建池农户,共下拨补助资金560万元。通过专项管理,无挪用或截留农村沼气建设资金的现象发生。
(二)我区农村沼气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沼气作为农村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我区新农村建设和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沼气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在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了种养业的良性互动,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而且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沼气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猪-沼-茶”、“猪-沼-菜”、“猪-沼-粮”等生态农业模式的运行,推广面积累计近万亩,以沼气为主的庭院经济综合效益得以显现。农户每建设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节约木材消耗10立方米,年节约燃料和电费500元,沼渣、沼液的使用替代化肥可节支300-350元,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降低,养殖业和种植业增效300元左右,总体算账,每年每户节支1200元左右。同时每年可减少20个捡柴工日,每天按30元计算,可增收600元,合计全年增收节支1800元。全区目前累计建设6146口沼气池,全年为农民增收节支可达1000多万元,使小沼气形成了大产业。
2、沼气建设改善了农村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沼气池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进行,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流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可杀灭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减少疾病传播,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同时,沼气建设不但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环境,还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大环境,为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3、沼气建设促使农民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乡风文明。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其本身就是一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项目,又因其效益显著,能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将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行列中去,增加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4、沼气建设保护了林业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农村沼气建设促进了农村秸秆、畜粪等生物能源转化,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改善作物品质。同时可有效解决农村燃料不足而破坏森林植被的问题,对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口10立方米沼气池年节约标煤2吨;年节约薪柴1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生物蓄积量。6146口沼气池相当于年减少森林消耗3万余亩,节约木材6万立方米。农村沼气建设已成为综合利用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
5、沼气建设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沼气建设不仅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而且改变了农村千百年来“烟熏火燎”的传统做饭方式,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其它农村经营活动,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沼气建设中,投资和服务直接面向农户,农民从中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乡村干部在为群众办实事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关系,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二、我区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沼气池正常使用率普遍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沼气池的正常使用率仅在70%左右,个别乡镇不足60%。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三改”配套不全、标准不高。人畜粪便是生产沼气的主要原料,因此,在沼气建设中要求做到“三位一体”、“三改配套”,实现自动进料。但在我区的沼气建设中,由于“三改”投入较大(约5000元左右),又无补助资金,部分农户无力进行“三改”;有的“三改”在先,建池在后,受位置限制,不能做到“三位一体”,导致沼气池不能正常“进食”或“吃不饱”。
二是服务网点不健全,后期服务跟不上。沼气池的后期维修是保证正常运营的关键。目前,我区沼气服务网点仅松柏有2个,就经营情况看,基本无利可营,若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政府不予补贴的话,服务网点很难建立。因此,有的农户灶具配件坏了无处购买更换;有的农户池体出现问题无人维修,导致“老池”出现新问题,使用效果差。
三是农户依赖思想严重。一方面,大部分农户对薪柴情有独钟,生活用能依然以薪柴为主;另一方面,有的农户认为沼气池是由国家扶持建造的,就由国家负责管理、维修,于是存在只建不管、只用不换料的现象。
四是少数池子有质量问题,存在漏水、漏气现象,或没按要求投料、接种等原因,造成新池不能启用。
(二)用途单一,综合效益没得到充分发挥。
我区沼气建设的推广力度虽然较大,但用途比较单一,建沼气池只用于炊事,没有全面开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展现。
(三)沼气再建项目难度增大。
全区8个乡镇、66个自然村,可纳入建沼气建设规划的只有55村,另外11个高山村不宜建沼气,而在已纳入沼气建设规划的55个村中,高山农户占30%以上,经统计,全区适宜建沼气池的农户不到7500户。目前,我区已建沼气6146口,剩余空间不到1000口,且受交通、气候、物价等因素影响,不但建设难度增大,而且有效使用时间会相应缩短。
(四)工作经费严重匮乏,常规工作无法开展。
沼气建设无论是国债还是省级项目,都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我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在配套上都难以实现,更谈不上工作经费。导致业务部门督导、宣传、培训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乡镇发动、组织建设无力,从而,影响了沼气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建设质量。
三、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服务体系是确保农村能源事业发展、巩固农村能源成果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区仅在新华、阳日、松柏3个乡镇设立了沼气服务网点,且配件不全、无专业维修人员,基本未发挥作用。因此,根据实际需求,建议每个乡镇至少要建立1个沼气服务网点,每个服务网点配备1名技术人员。经营者可以由乡镇推荐有技术、有条件、能提供优质服务的个人,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技术人员由能源管理机构负责培训,并通过考核合格,持证上岗。服务网点对辖区的沼气池进行定期维修,并建立沼气用户联系卡,经常跟踪了解部分农户沼气池日常管理使用情况,一般故障通过电话指导用户自己修复,重大故障预约上门服务。
(二)放缓再建项目,巩固已建项目
组织工作专班,深入各乡镇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再建项目要因地制宜,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原则,不搞行政干预,对于确实能建、农民愿意建的,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施工,加强工程监管,确保农村沼气工程质量。同时,对已建沼气池未使用的,要查明原因,解决技术难题,确保正常使用。
(三)推广“三沼”利用技术,促进效益全面发挥
通过培训、试点、示范让农民掌握“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科学选择“猪-沼-粮、猪-沼-菜、猪-沼-茶、猪-沼-果”等多种生态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促进沼气效益全面发挥。引导农户利用沼渣肥田、沼液做叶面喷施防病杀菌,优化生态环境,推进无公害种植,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准,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提高建设质量
沼气建设是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的一项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需要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目前,我区已建沼气池6000余口,遍及全区8个乡镇,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部分建池农户“三改”不能配套,服务网点得不到建立健全,能源管理部门督导、培训、管理等常规工作无法开展。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一是要确保沼气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二是对“三改”给予一定扶持;三是保障农村能源管理部门的工作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
(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用能观念
农业主管部门要通过报纸、电视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农民树立能源危机意识,自觉开发应用新能源,改变以薪柴为主的传统用能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