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山区建设新农村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山区建设新农村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山区建设新农村状况调研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山区建设新农村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林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积极探索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年,全区完成农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330元,同比增加480元,增长16.84%;实现村村通电,自来水通村率达70%,100%的乡镇和97%的建制村完成公路路面硬化,全区城镇化率达45%。

一、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

林区是一个集自然保护区、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区和国家级贫困区于一体的特殊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存在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农村生产力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普遍矛盾外,还具有与平原地区和普通山区不一样的特点。

(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保护,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林区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也是全区上下的首要职责。为了加强保护,林区所有的建设与开发,都要以加强保护为前提,都要服从于保护大局,不利于保护的项目不能上、不利于保护的产业不能建、不利于保护的工作不能做,开发与建设受制于保护的约束十分明显,农民的损失得不到补偿。每年因为动物损害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就达300多万元,但由于保护工作的需要,在有矿不能挖,有树不能伐,有药不能采,有兽不能猎,导致处于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境地。

(二)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可持续增收难度大。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的耕地多为坡耕地且相对分散,土壤贫瘠,地力差,保水能力弱,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抗御灾害的能力差,往往是靠天吃饭。受传统观念和地方习俗的影响,农民多种植玉米和土豆,养殖生猪和山羊,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生产方式比较粗放,规模程度不大,产业化水平低,具有品种多、规模小、数量少的特点。近年来,林区各级政府虽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新品种,引导农民种植蔬菜、干果和药材等多经作物,但受季节、交通、信息和市场价格的影响,收效甚微。同时,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我区继续依靠国家政策性补贴、农产品价格上涨、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发展劳务经济来促进农民增收越来越难,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

(三)山大人稀、居住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巨大。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人,的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9人,且大多数农民都散居住于高山或半高山,户与户之间距离遥远,解决他们的“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九湖乡东溪村一条村级公路就长达31.5公里,需要建设资金945万元。下谷坪土家族乡的相思岭村仅有497人,是我区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如要解决其交通问题,需修建一条15公里的公路,按照交通部门的规划设计,需要资金657.3万元,该村人平1.32万元,建设成本十分巨大。

(四)金融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由于特殊的管理体制,的金融部门多归市的金融部门管理,致使我区的金融服务功能淡化,农民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农业生产缺乏资金支持。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1亿元,而各项贷款仅为2.27亿元。同时,林区财政十分困难,区级财政每年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导致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五)农民思想封闭,小富即安思想严重,民主法制观念淡漠。由于自然条件、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若干历史原因,加之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我区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进取精神不强,“等、要、靠”思想严重,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见小利而不顾大局,缺乏一种长期发展的全局观念,思想意识难于统一,聚集动力弱,商品经济意识不强,小富即安,温饱而足,民主法制观念淡漠,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

(六)村级债务繁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班子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不强。截止目前,我区村级债务高达1133万元,村均负债17.7万元,农民人均负债236元,同时,我区大多数村没有村办企业,大多属于“空壳村”,无力化解债务,村级运转全靠财政补助支撑。据统计,我区56名村支部书记,最大年龄的5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8名,占14.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23名,占41.1%。在1258名建制村党员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党员300名,占23.8%;36岁至45岁党员234名,占18.6%;46岁以上的党员724人,占57.6%。大专及以上学历34名,占2.8%;初中及以下学历996名,占80%。

二、山区新农村建设应按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予以推进

在像这样的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现代经济社会形态转变,努力做到“四联”。

一是发展规划城乡联结。统筹城乡规划的关键是对城镇、乡村空间进行合理界定,强调城镇、乡村空间各自的完整性和融合,进一步明确功能区域,形成层级明显、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各种层次、种类的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旅农林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城镇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特别是城镇、集镇、中心村、生态移民小区等要规划好发展空间,注重环境承载能力,控制规模和人口数量。

二是主导产业城乡联动。我们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和据点开发、轴线延伸、网络发展的开发模式,根据优势区位,培植增长极点,通过各个极点的扩散和辐射作用形成产业带,促使各个产业带相互交织形成网络。的产业发展存在东西南部分差异特征,东部远离保护区,矿产、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我们在此兴办磷化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合理开发利用矿产、水电资源。南部和西部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大力发展“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以旅游带动农业和林业,探索“景区带动型”、“公司+农户型(林场型)”、“旅游协会+农户型(林场型)”、“综合开发型”等多类型旅农林发展的新模式。同时,积极鼓励城里人下乡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和生物工程,鼓励乡下人兴办旅游农庄、进城务工,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转型。

三是公共服务城乡联通。完善农村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机制,逐年提高财政在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比重,并因地制宜,在财税征收、投资金融、土地使用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优化城乡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以居住集中点为中心,健全完善城乡道路、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加强农村学校的软件配置,制订城乡教师的交流机制和鼓励、奖励师范毕业生、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办法,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主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确保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创新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运行机制,着力推进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居民并不感觉到比城里人差。

四是社会保障城乡联体。从统筹城乡医疗、养老、低保入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医疗保障首先是整合机构。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和城镇职工、居民医疗合作管理办公室合并,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其次搞好衔接。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完善衔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第三是扩大覆盖范围。将全部城镇居民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养老保险逐步从城镇向农村延伸,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农村全覆盖,最终促进农民由土地实物保障向社会统筹保障转变。同时,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三、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体会

(一)必须靠规划引领。我们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区“”总体规划,组织工作专班科学编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形成生态环境优越、产业布局合理、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格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新发展。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拓宽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领域。以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保障,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乡村治理新机制和乡风民俗新风尚。另一方面,编制村庄规划。根据各村的地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创造性地为每一个自然村庄搞好规划设计,使全区66个自然村做到了一村一景。

(二)必须靠榜样带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的思想通了,但在“怎样建”的问题上,其态度往往还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让群众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照着学的榜样,考虑到户与户之间的情况不同,我们指导村两委先发展一批示范户。以筛选出来的农户为突破点,组织他们参观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回来后发展成示范户,以此来带动全村农户参与学习乃至主动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同时,我们还将松柏镇松柏村、木鱼镇木鱼村两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组织农民代表、村干部到示范村参观学习,把示范村建设的经验做法教给农民。

(三)必须靠政策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必须依靠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为此,林区党委政府连续六年出台“1”号文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服务新农村建设,仅2009年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3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同时,实行新农村建设乡镇联系点和派驻村级指导员制度,每名区级领导联系一个乡镇,每个区直单位联系一个行政村进行驻村帮扶。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采取定规划、定制度、定人员、挤资金、抓落实等措施,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帮助各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帮助联系村开展以水、电、路、气、房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四)必须靠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一是着力解决增收难问题。我们从打造“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建设入手,通过旅游业、农业、林业三大产业的紧密联合,在产业内部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形成互利共赢。大力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跳出种点地、打点工赚钱的思维模式,真正面对市场,面对实际,科学安排增收计划,多渠道增收致富。同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农民进行大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技能。二是着力破解养老难问题。切实把解决养老难问题作为乡村文明的突破口,将全区符合五保条件的913人全部纳入五保范围,分散供养653人,集中供养260人。狠抓农村福利院的规范管理。目前全区9所农村福利院,达到省授牌模范福利院1所,达到区级模范福利院2所,区级合格福利院6所。三是着力解决行路难问题。切实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点放在了道路建设上,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到目前为止,全区修建通村公路540公里。四是着力解决吃水难问题。几年来,解决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投资2200万元,建一处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水处理厂。五是着力解决就医难问题。以强化乡村卫生院建设为突破口,对全区8个乡镇的卫生院进行改造,对大型设备进行更新,改善医疗环境,提高诊治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城乡医疗人员统筹使用的办法,抽调区直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对口轮岗支援,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实施新型合作医疗,让农民群众充分得到国家的救助。六是着力解决上学难问题。在全省率先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为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校舍维修补助标准。提高经济困难家庭补助标准,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建设工程。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加快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针对农村个别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读不起书的实际,我们还采取“一帮一”的形式,组织机关干部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扶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