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县农业局农业产业化情况调研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按照县政协“关于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我们对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领域拓宽、水平提高、进程加快、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9家,达到265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将极大地带动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一)主要特点
综合分析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全县各级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出位置,完善政策,强化服务,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迅速膨胀,对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县规模龙头企业113家中,过亿元的11家;固定资产总投入达到16.8亿元;完成销售收入共计42亿元,实现利税5.05亿元;在我县及周边县市辐射带动基地220万亩,农户75万户,其中我县约14.8万户,占全县农户数的81%;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2万余人。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5%以上。
二是主导产业渐趋明显,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县以优质专用粮食、瓜菜、油料、林果、畜禽、水产、桑蚕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在种植业方面,形成了90万亩优质专用粮食、10万亩葱蒜、10万亩棉花、10万亩油料、4万亩早春瓜菜生产基地;在畜牧业方面,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35个,规模饲养场310个,饲养鲁西黄牛10万头、小尾寒羊80万只、奶牛5200头、特种动物60万只、家禽1200万只;在林果业方面,建成速生丰产林13.2万亩,名优经济林4万多亩,桑园2万多亩;在水产业方面,建成了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基地3万多亩。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有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优质小麦和玉米、葱蒜、速生丰产林、特种动物、奶牛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三是利益联结制不断完善。近年来,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推行土地依法流转,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经营共同体,各重点龙头企业都采取了合同定单、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契约化合作,与基地农户建立起较为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
(二)工作措施
近年来,我县围绕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强化领导、落实政策、科技投入、加快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1、健全组织、强化领导。为加强对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与协调,2003年新组建成立了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为正局级一级事业单位。2005年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大会,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出台了《**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申报标准》,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措施。各乡镇、有关部门和重点龙头企业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具体办事机构,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实施办法,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通市场、连基地、带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建设这个关键。为加快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重点扶持。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几年来,我县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膨胀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为龙头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种植业重点培植了优质玉米、小麦和大蒜、大豆、瓜菜等主导产品的生产;畜牧业重点抓了特种动物、奶牛、鲁西黄牛和家禽的饲养;水产业重点扩大了名优特水产品的养殖;林果业重点抓了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基地建设。在膨胀、壮大主导产业基地规模的同时,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切实加大了农业标准化建设力度,狠抓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目前,全县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已有22类农产品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认证基地面积35万亩。彭集镇突出培育了花生主导产业,全镇发展花生面积5万亩,并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依托花生基地,带动形成了4个花生购销专业村,500多户花生脱壳生产专业户,户均年收入1万多元。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字号”加工项目。为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落户**,县、乡两级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宣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优化环境,努力打造投资的“洼地”。几年来,先后引进了**八里香食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龙头企业落户**。目前,在**经济开发区内建成并投产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形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园区。三是积极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实施“绿色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雪菱淀粉有限公司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合作,注册成立了**泽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示范工程。项目投产后,年可消耗秸秆42万多吨,生产燃料乙醇6万吨,木糖8000吨,有机复合肥6万吨,新增产值5.5亿元,实现利税1.17亿元。**国信实业有限公司出资50万元与**省科学院联姻,成立了“中试基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借助科学院先进的技术、实验设备进行产品的研发和中期试验,科学院把企业作为基地,放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企院合力推进产品的工业化。全县有10家龙头企业的21项产品通过省级以上的质量认证和国家免检产品。**光大日月油脂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育”牌花生油荣获“国家免检”荣誉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智育”牌荣获“**省著名商标”称号;**赵斌食品有限公司的“赵斌”牌、**县正亮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的“正亮”牌和**县水泊食品有限公司的“水泊”牌分别获“**省著名商标”称号。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县、乡两级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土地和闲置资产利用、税收返还、资金协调等方面给予优惠优先,竭力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利用条件。对县级以上骨干企业、新上和再建企业以及出口创汇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从2005年开始,在县财政状况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确定连续三年对达到扶持标准的县级重点龙头企业,每年安排20万元的财政贴息资金予以扶持。五是强化优质服务,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首先,认真作好省、市、县重点龙头企业的申报、评审和财政贴息资金的争取到位管理使用工作。目前,我县由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26家,县级30家。几年来,先后争取省、市、县财政贴息资金共计400多万元。其次,积极为重点龙头企业培植和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订单生产。先后为**雪菱淀粉有限公司和**祥瑞药业有限公司落实标准化优质玉米基地各20万亩;为**国信实业有限公司发展棉花基地5万亩;为**光大日月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培植绿色花生基地8万亩;为**八里香食品有限公司培育蛋鸡饲养基地,年可提供蛋鸡200多万只。第三强化信息服务。县农业局在开通“**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连接农业部农产品供求“一站通”,协助14个乡镇和重点龙头企业与其联网,并配备了专(兼)职农业信息员,全县重点龙头企业和名优特产品实现了网上,形成了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企业基地的信息服务网络。第四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农产品交易会、洽谈会,既扩大了市场和销售,又引进新的技术与合资合作项目。第五积极帮助龙头企业协调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与**农发行共同组织召开了银企联益会,确定**祥瑞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龙头企业为国家政策性贷款扶持单位。去年以来累计发放贷3.3亿元。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几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主要做法:一是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实行契约化管理;预付定金,确定收购保护价;提供信息服务,进行技术指导等。**雪菱淀粉有限公司配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与全县所有示范户签订了玉米保护价收购合同。**国信实业有限公司从2005年起连续三年为棉花基地农户免费供给良种,并且聘请农业部门专家上门为棉花基地农户进行种植、管理等技术服务。既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又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去年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着力抓了农民经济合作社的试点规范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扶持,将14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了省、市财政扶持项目范围。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4、依靠农业科技,提升基地生产。围绕提升基地生产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县积极实施了科技兴农工程,不断加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提高主导产业的发展层次、产品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县自2005年实施农业科技入户试点工程以来,在成功实施玉米科技入户工程的基础上,从去年起,扩大到小麦科技入户,实行玉米、小麦统一供种。同时根据各示范村的实际,还加强了对大蒜、圆葱、花生等作物的技术指导服务。县6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和指导员,按照“专家开处方、技术送下乡、农民得实惠”的原则,包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农民解决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为激发和调动农民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我县对1000个科技示范户的1.2万亩小麦和玉米实行了统一供种服务。
5、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把培育区域化优势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立足传统农业优势,选定产业,调优结构,因地制宜培育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一部分专业乡镇、专业村脱颖而出。目前,全县“一乡一业”特色乡镇有5个,分别是斑鸠店镇的大蒜生产、彭集镇的花生生产、老湖镇的特种动物养殖、银山镇的石材加工和大羊乡的核桃生产。“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16个。我县斑鸠店镇素有大蒜之乡之称。现有40个行政村,4.6万人,5.3万亩耕地。全镇大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这个镇种植大蒜历史悠久,面积从小到大发展到现在的5万亩,是几届党委、政府连续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栽培、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发展思路,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全镇年产蒜薹4万吨(亩产1200多斤),优质蒜头7万吨(亩产3200多斤),仅大蒜产业一项总产值达2亿多元,农民人均4400元,高于全县人均收入800元。农民从大蒜这一主导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全年人均收入的75%以上。产品已注册“斑鸠店”牌商标,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2005年通过**省农业厅标准示范区验收。沙河站镇孙村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专业村。该村有185户,885口人,耕地面积950亩。这个村自古就有从事竹编的传统,但由于缺乏引导和组织,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打开市场。2000年村两委新班子成员上任后,立即确立了“以竹制品加工为龙头,发展壮大村户经济”的发展思路,把竹制品加工作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抓在手上,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市场,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市场行情,并根据市场信息指导群众从事竹编加工,增设花色品种。目前,该村从事竹编加工的户达到105户,从业人员600多人,仅竹编一项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2006年底全村在银行存款50万元以上有5户,30万元以上的有10户,20万元以上的有26户,10万元以上的有38户,5万元的有63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不平衡,经济作物种植起伏变化较大,区域化种植规模小,一些主导产品集约化程度较低。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更新慢,质量安全标准不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企业产品附加值相对偏低,财政贡献率不高;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很紧密,联结机制需待完善和健全;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贷款困难以及土地政策等因素影响了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发展,特别是中小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四是农民科技素质水平低,自觉应用科学技术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因循守旧思想较重,农民增收缓慢。
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强化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规范职能职责,组织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
2、完善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技改扩规,扩大经营,增加效益,进一步增强对基地农户带动能力。二要研究出台对中小龙头企业产销大户及经纪能人的扶持奖励政策,鼓励他们积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购销和粗加工,活跃农产品购销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加大农产品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农业科技部门、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农民联姻,用先进的技术成果教育引导农民更新生产观念,生产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与龙头企业结成合作对象,共同探索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加大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增效。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首先,扶持好现有龙头企业。继续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有关扶持政策,尽可能多地为重点龙头企业争取财政贷款贴息以及农发行国家政策性贷款。认真落实优惠政策,从土地、税收、供电、金融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推动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和减耗增效,增强带动能力。在今后3年内计划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使省、市、县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21家和40家。力争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其次,狠抓农业招商。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我县投资建厂,发展订单基地。我们农业局也争取在省农业厅有关处室支持帮助下,积极与省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联系对接,寻求投资客商,带头引进1-2家规模农业龙头企业。
2、抓好结构调整,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第一车间”。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基础。我们要改变过去单纯就种植、养殖抓调整的做法,树立围绕龙头企业搞调整、围绕市场抓调整的观念。一方面深入龙头企业,了解掌握企业的需求和困难,协助他们建基地。我们计划建立重点龙头企业联系点制度,农业局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2家市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定期到企业现场办公,尽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在发展生产基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经营理念,直接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企业为农民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紧密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重点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适时成立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切实解决农业结构调整的瓶颈问题。
3、培育名牌产品,打造“金字招牌”。一要加大对基地、企业产品的认证力度。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提升产品的质量。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农交会、农业博览会等平台,广泛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积极宣传造势,着力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加大企业产品监管力度。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对企业产品质量监管,以质量树品牌、打市场。
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编织坚韧纽带。一要鼓励支持发展。要把培育和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龙头企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鼓励加工大户、流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能人领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投身龙头企业建设。二要示范引导发展。选择群众基础较好、发展态势较好、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示范培育,建立领导联系农村专业合作社制度,及时总结兴办示范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并进行推广,起到“办好一个,带动一批”的示范效果。重点抓好**君丰棉花生产专业合作社、**世通蔬菜专业合作社、旧县食用菌产销专业合作社、前郑海花生产销专业合作社和银山金鑫大蒜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建设。采取举办讲座、培训班和到先进地区学习等形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指导。三要积极组建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单个企业在市场上势单力薄,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把同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起来,实现行业自律,防止企业间竞相压级压价、自相残杀。如全县统一建立大蒜、花生、湖产品等贮藏、加工产业协会,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产品价格、统一认证标识、统一对外宣传,一致对外,实现行业的自我保护,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制。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工县长任副组长,农业、畜牧、水产、林业、财政、工商、质检、经贸、财办、开发区、各银行、信用社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和实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农业产业化工作。各相关单位、部门都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具体分工和协调这项工作。各乡镇也要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布局,各自选择确定一个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组建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确定好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搞好规划布局,建设好生产基地,做好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发展,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