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方创新型医疗机制调查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4月12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向龙带领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全县深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县卫生局、合管办等单位负责人参与调查。调查组一行先后深入到茅坪场镇花台村、八角村、河口乡樟木村、落星村、旧县镇徐家庄村等5个村级卫生室,实地察看了全县农村居民“一卡通”实施、信息网络连通、村级卫生人员配备、规范化村级卫生室建设、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情况,围绕做好推行“新农合”各项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启动“新农合”工作,全县共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11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4家,乡镇卫生院7家,私立医院1家,村级卫生室140家。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和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把推行“新农合”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来抓,坚持把保障和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动群众,严格执行政策,强化规范管理,有效推动了“新农合”工作在我县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积极参合。一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过程中,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县合管办、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坚持每年召开高规格的动员会议,按照“六个百分之百”(宣传发动率达100%,群众政策知晓率达100%,进村入户率达100%,协议签字率达100%,基金征收率达100%,遗留处理率达100%)的工作要求进行安排部署,为“新农合”健康运行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二是广泛动员,采用会议、新闻媒体、印发公开信和宣传资料、宣传车、刷写标语、典型事例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并及时调整补偿比例及住院封顶线,完善新生儿补偿制度,让参合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激发农民参合热情,增强“新农合”的吸引力,2006年全县共有142177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自愿参合率为90.76%,到2010年全县共有154458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愿参合率为99.29%,提高8个百分点,并且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参合率。
(二)健全医疗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建立了县级、各乡镇“新农合”的管理机构。“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畅通,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方便快捷地为参合农民服务。二是严格“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制度,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资格审核,动态管理,对考核合格者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承担参合农民的医疗服务。三是陆续出台并相继完善了实施“新农合”工作的意见、实施办法,科学制定了参合农民入院身份和外伤病人受伤原因核定制度、查房制度、就诊程序和医药费用报销制度、定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制度、健康体检制度、大额门诊费用补偿制度、三级审核制度、医疗服务收费和报销补偿公示制度等管理制度。目前,又继续出台了“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制度,抗生素及大型耗材限价管理制度和单病种定额付费制度,进一步维护了参合农民的权益,简化了补偿程序,优化了补偿办法,创新了“新农合”的运行机制。
(三)强化规范管理,确保基金安全。一是强化费用控制。对定点医疗机构的例均住院费用、目录外用药比例及药品占总住院费用比例等指标作了硬性规定,超支的由医疗机构承担。实行单病种定额费付制度。全县共实施了30个单病种定额付费,凡参合农民发生符合规定病种目录的疾病住院,无论患者实际医疗费用高于或低于定额标准,均按定额标准结算。实行抗生素(注射剂)和大型耗材限价管理。二是加强监管力度。对定点医疗机构医药价格和服务行为的进行监管,加大对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的查处力度。2010年共核减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费用3.75万元,所核减费用全部转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三是对“新农合”各项运行指标进行分析,加强“新农合”基金监测、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存在的原因,及时整改,将“新农合”各项运行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安全。
(四)搭建信息平台,推进事业发展。以“新农合”信息化为基础,扎实推进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公共卫生服务共一体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一是实现农民健康卡管理。全县2010年已发放合作医疗卡5万张,全面实施参和农户“一卡通”服务管理,运用读卡器刷卡确认参合信息、实施网上即时结报。“一卡通”将诊疗项目、药品目录及价格在信息系统中进行固化,报销比例自动计算,“一卡通”的广泛应用不仅便利农民报销,而且对就医费用报销进行全程有效监管,进一步规范了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二是科学整合利用网络资源。全县11家医疗机构都建立了医院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并与“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实行了“新农合”病人的网上即时结算,全县140家村级卫生室全部配备了电脑、读卡器等硬件设施,安装了新农合村级管理系统,连通了电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参合农民门诊统筹的网络即时报销。三是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管理全面启动。各乡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居民健康信息采集工作,建立纸质档案,通过培训专业人员安装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管理系统,对居民健康情况实行电子监控,全面推进了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建设进程。
二、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我县“新农合”的建立、运行,对推动农民身体健康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克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仍然存在差距。极少数群众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推行“新农合”工作的目的意义和优越性,疾病防治意识不强,缺乏互助共济思想和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主动性。二是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设施和技术欠缺。乡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医疗设备、就医环境、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农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优化定点医疗服务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譬如在给参合农民医治中还存在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收费现象,导致参合农民住院治疗费用增加。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定点医疗机构由于人员匮乏,造成软件操作人员队伍不稳定;少部分村不通宽带,无线上网增加了村卫生室经济负担等,不利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健康、有序、稳妥地推进“新农合”在全县运行,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巩固提高农民参合率。一是加强领导,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强化乡镇、村党政领导的职责,继续把深化完善“新农合”纳入乡镇、村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克服和防止厌战、松劲情绪,确保农民群众自愿参合率做到稳中有升。二是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利用各种载体和平台,大力宣传“新农合”的各项政策和典型案例,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特别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宣传工作,消除误解和思想顾虑,不断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三是要继续创造条件,制定加大对经济困难的农民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救助扶持力度的措施和办法,让农村困难群众享受到更多党的惠农政策温暖。
(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县政府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力度,更新、添制诊疗必要的医疗设备,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就医环境和条件。二是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服务。健全农村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医疗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三是加大村级卫生室建设。村级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是“新农合”建设的基础环节,可为广大农民提供价廉、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村级卫生室是以集体筹办为主的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财政给予专项支持,加大投入、加强对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和乡村医生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卫生工作水平。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实现网络全覆盖,畅通传输渠道,加强村级信息化建设和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整合利用好卫生信息资源。
(三)加大监管力度,不断规范医疗行为。一是严格准入制度。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强监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完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强化抽查检查和监管考核,严格按照“新农合”有关政策规定实施报帐“直通车”、报帐公示、单病种限价、门诊处方限额、“新农合”药品最高限价等制度,提高医疗服务和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二是完善“四合理”制度。细化大型检查制度、外科材料审批制度、首次用药制度、查房制度,制定入、出院标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三是改革付费方式,控制医疗费用。制订管理制度并签订服务合同,约束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过度医疗服务行为;改革付费方式,积极推行单病种付费方式,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