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实施环保优先战略调查报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省、市先后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加快生态市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的意见》。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环保优先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持续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当前,我区正处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地区环境保护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成效的检验也将越来越严,加之我区区域内化工企业多,基础设施欠帐多,在我区实施环保优先发展战略尤为迫切、尤为重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只有把环保优先放在突出的位置,科学发展的成果才会被社会认同,才能得到百姓认可。
一、实施环保优先战略对我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1、特殊的区域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必须实施环保优先战略。我区地处城郊,沿江且位于长江段下游,是城区的能源供给地和重要的工业集中区,大中型化工企业密集。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能耗大、排污大为主导产业的高耗能产业结构特征。年,规模工业中的重工业比重达到90.38%,万元产值能耗为0.65吨标准煤,与上年同比增长3.54%。产值达10亿以上的四大支柱行业,除"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它电子制造业"为轻工外,其它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均为重工业,且这三大重工业的能源消耗量在全区规模工业中的比重高达73.54%。这种产业结构性的环境压力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对地区环境的影响也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2、工业发展遗留的历史包袱决定了必须实施环保优先战略。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加上城市化过程中老城区的工业企业向城郊转移,自然形成了居民-工业-商业混杂的不合理布局。沿江地区仍分布有100多家小化工企业,尽管年已经关停30家小化工企业,但继续排查整治的工作还十分艰难。特别是一些40-50年代建成的企业,如化工厂、中国水泥厂等,因当时在规划设计和布局设置上不够科学,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环境后遗症"。这些企业不仅自身防治污染的能力低,生产年代长久,设备老化,工艺相对落后,在生产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到位、不规范等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工业污染排放量大、成份复杂、污染负荷重的现实。这些历史遗留的包袱已经成为我区环保工作必须面对的"疑难杂症",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付出更多的成本和更高的代价。
3、新市区的崛起决定了必须实施环保优先战略。大学城的建设和完善,使地区成为环境优美、人文荟萃、宜学宜居的新市区,目前已经有师范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入驻,人口已经超过15万人。从新市区的人口结构来看,征地拆迁的当地群众不到3000人,大都是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随着新市区的建设扩张,一方面为我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和智力支持,为我区下一步发展蓄积了力量,另一方面也带动了该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对地区环境的要求也愈加"苛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区环境质量还不能与建设全国一流的大学城相匹配。尽管在大学城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层次建设,在大学城区域内也没有污染化工企业的存在,但由于受其周边环境的影响,环境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市区的提档升级,既要依靠现有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还需要打造极具吸引力的环境优势。
4、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走势决定了必须实施环保优先战略。作为沿江开发主战场,抢抓沿江发展机遇,加快发展临江产业,是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迫切要求。当前,发展与环境已成为"两难选择":一方面推行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保证财政高位增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特别是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的要求,又必须慎而又慎地选择好项目。两者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突出,在这种压力下,很容易就降低招商门槛。面对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检验,更是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的考量。
二、我区区域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1、污染物排放总量过大,区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根据区环境监测站的常规监测分析,近年来区域环境总体质量令人堪忧。从大气环境质量来看。大气中的SO2含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年的监测结果已经超过了国家标准值。年以来,酸雨百分比都在25%左右。由此可见,重工业带来的高能耗,特别是高用煤量,烟尘、二氧化硫等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已经对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从水环境质量来看。我区区域内主要河流的总体水质状况较差,各项污染物指标都呈上升的趋势。年各项主要指标均已经超出了四类标准,市区范围内的北十里长沟东支、北十里长沟中支和北十里长沟西支已成为排污沟,水体为劣五类,常有黑臭现象,已经开始影响到周边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从声环境质量来看。年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1.6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2.4分贝,达到规定标准。大学城由于仍处于建设和扩张阶段,施工工地较多,仍存在超标现象。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染防治能力较弱。从环保的要求来看,地区的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总体水平明显滞后。在已建成的园区中,科技园、创业园、工业园和物流基地二期园区均没有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的滞后在客观上使得我区自我调节和自我防治污染的能力较弱,增加了污染防治的压力。另一方面,我区近远郊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在远离主城的、和,农民仍旧保持传统的农村生活习惯和居住形式,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也没有集中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难度大;因为资金和交通的限制,少有的几座垃圾中转站也无法使用,生活和生产垃圾无法得到无害化处理,生活环境普遍较差,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距甚远。
3、化工企业相对集中,环境安全隐患较多。我区沿江地区分布有100多家生产型化工企业及化工仓储项目,不少企业还涉及到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对我区水源保护区安全构成一定的隐患。全区产生危险废弃物的企业多达23家,涉及使用放射性危险源的单位达21家。这些危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可能发生爆炸、燃烧、泄漏等环境污染事故。由于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突然、作用迅速、危害严重、且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环保事故应急处置压力很大。此外,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群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纠纷和群众信访逐年增多。
4、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环境监管力不从心。由于目前全市环保工作实行的是"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我区辖区内,国家级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炼油厂等大型企业均为市环保局直管,其他企业实行"属地管理"。从实际情况来看,年我区辖区内市管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排放COD和SO2分别占全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6.2%和95.1%,客观成为我区环境质量超标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受审批权限的限制,大的建设项目的审批、验收、以及后期的环境监督管理,均由市局直管,区级环保部门既无法也无力对其实施有效制约,结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年市区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我区年COD排放量要低于年,SO2则要求削减99吨,该削减量仅占年我区SO2总排放量的0.36%,如果引进新项目,其污染物排放指标还要在区内平衡,不得超过区域总量控制要求,这对今后招商引资项目在环保方面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5、环保监管矛盾突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区环境监管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任务重、隐患多、压力大,需要投入与区域环境现状、环保工作量相适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保障区域环境安全提供有力保证。根据"三定方案",我区环保部门设行政和事业编制为30人,实有26人,其中从事环境监察工作的15人,平均每人要负责23.7平方公里范围内上百家污染企业的日常监管,还要承担大量的环境投诉和信访查处工作,此外,还要承担农业环境、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监察任务,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而辖区面积小于我区的玄武、白下等江南八区,平均人员编制40人。与此同时,我区环保部门现有的仪器装备的欠缺和老化,已经不能满足应急监测、监察的要求,不能适应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建设的需要。按照年国家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考核要求,我区需添置水质快速测定仪等多台(套)仪器设备。
三、实施环保优先战略的几点建议
1、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环保置于发展的优先位置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忧患意识。要结合实际,在各级干部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之入脑入心,成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武装。要结合各类培训,向各级干部宣传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压力,使大家清醒认识到落实环保优先战略的特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让干部真正把环保作为为官一任的使命,既为当代造福,也为子孙负责。
二是加强学习借鉴,增强环保创新意识。要走出去学。要向那些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先进地区学习,学习人家在要"金山银山"的同时,又如何保护好"绿水青山";学习人家如何把环保优先真正落实在投入优先、环评优先、执法优先上等等。要利用好大学城的高校资源。环保是全球性的命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许多地方都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何走出这个困境,要多汲取各种经验教训。我们不妨多听听高校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创新发展思维,创新环保机制,努力在推进发展中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三是加强考核约束,增强环保责任意识。要把环保指标与富民指标、经济指标一道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对环保责任的落实实行优先考核、重点考核。对环保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年底对各部门、各街道的综合考核中,要加大环境保护分值的比重。在各类评先创优活动中,对没有完成环保目标责任制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对为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增强各级领导的环保责任意识。
2、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从根本上解决环保与发展的制约冲突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现有的产业结构看,就环保抓环保,道路越走越窄。在新一轮发展中,要摒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调高调轻调优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我区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并形成金融保险、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能耗标准和环保标准,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大对落后技术工艺的淘汰力度。关闭和淘汰以"小化工"为重点的"五小企业",搬迁改造一批不适应在主城发展的工业企业。
二是坚持招商选资,把住招商门槛。建立总量控制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将总量控制的要求落实到审批项目管理中,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对没有完成总量控制任务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环境容量的地区或行业试行区域限批或行业限批。坚决查处未批先建、边批边建、批了乱建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切断新污染源的入口。认真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的要求,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不符合环评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接纳。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重点项目,实行专人跟踪服务,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建得快。
三是坚持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大政府对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的力度,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对超标、超总量排污、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开展持续清洁生产,突出抓好节煤、节电、节油、节水和降低重要原材料消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和环境协调统一的发展道路。把技术自主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心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综合运用价格和财税等经济政策,调节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3、发动全员参与,积极放大环保综合整治的社会效应
面向基层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监督管理模式。
一是实现环境保护从"政府依赖型"向"公众参与型"的转变,保护环境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环境问题也只能依靠公众共同解决,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真正实现全民环保;
二是实现公众参与从"行政命令型"向"利益引导型"的转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公众参与,变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政府行为为公众的自觉参与和严格监督。将环境保护同公众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环境保护转化为公众能切实感受到的实际利益,使公众因环保而受益、因受益而参与,从而使公众参与成为公众的一项自觉自愿行为。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环保组织的社会影响作用及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下的多方共同参与环保管理模式。
区街联动各司其职,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环境污染问题单靠区环保部门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现齐抓共管,形成联动和合力。
首先,环保部门要发挥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其次,区街环保部门要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合力,环保实行"块块管理"。
第三,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把环保的要求与本部门的职能定位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地区环保工作的发展。如发改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公安部门要做好社会噪声的监督管理;交通部门要在敏感地段设立禁鸣标志,加强对机动车辆噪声管理;水利部门要做好对入江河流排污口监控,采取措施保护好水源地安全;卫生部门要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集中收集处理;建设、市容、拆迁等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做好辖区内市政、建筑工地、拆迁工地及渣土运输造成的扬尘控制管理等。
4、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努力形成环保受益的良性机制
完善科技园、创业园、工业园、物流基地二期园区以及各街道工业集中区的污水处理及管网收集系统,并保证正常运转。推动、、等郊区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农村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在投入渠道上,强调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财政先期投入或贴息政策。要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投资者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环境基础建设,确保全社会环保直接投入占当年GDP的3%以上。为充分调动基层环保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的建设,制定生态建设奖励(补助)办法,对绿色创建、环保基础设施、循环经济等方面进行奖励或补助。同时,对在环境保护过程中造成的效益缺损进行补偿。
5、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环保执法监督力度
针对我区环境管理和监察部门的监管面积大、范围广、任务重、隐患多、监管压力大的等实际情况,建议增加环境保护部门人员编制。加大对环保队伍建设的投入,完善监察、监测机构的硬件建设,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特别要加强风险事故情况下的应急监察、监测能力的建设,包括仪器设备购置和专业人员的培训。要加强日常监管,对环境违规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维护环境执法的权威。首先要对近年来环保专项行动中查处但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详细排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企业。凡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产整改。凡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企业,责令限期治理,治理期间限产限排。其次要不断强化环境日常监管,认真落实重点污染源每月检查不少于一次、一般污染源每季检查不少于一次的现场环境监察要求。对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情况,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加强跟踪监管。对限期治理项目和未达标的污染源,定期巡查,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对通过环保验收的排污企业,要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监督检查,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对群众反映的污染问题,及时查处反馈,提高办案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