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韩剧在校园中掀起热潮调查范文

韩剧在校园中掀起热潮调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韩剧在校园中掀起热潮调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韩剧在校园中掀起热潮调查

在目前的青少年当中,形成一股对韩国影视剧(尤其是爱情剧)的热潮,一些大中专院校校园网视频中对韩剧的点击率持续升高,他们看韩剧、谈韩剧、思韩剧、感动韩剧、回味韩剧,有人形容说这是一股强烈的“韩流”。

这与上个世纪一段时间对港台武打斗闹影视剧的狂热不同,那仅是强烈的,但却是兴衰一时的冲动。如今,韩剧对中国青年男女的影响几乎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无形潜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与动情。

这究竟是为什么?

毫无疑问,这要从剧情本身、观看韩剧的人和观看者的环境等方面或角度去寻找原因,从而发现青少年所思所想的现状,以及他们的实际处境、愿望、信仰等问题。

从韩剧热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到青年男女强烈的精神需要,以及这种需要的背后真正缺乏的东西。

一、韩剧之所以能在青年男女中受到如此的青睐,说明了这些人对它的需要,从“需要”这个角度着手说明问题可以发现很多事实的合理之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需要,“由于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这就把韩剧热的原因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来论述了。

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把人的这种需要进一步细化,这根源于人的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管怎么说,韩剧一定是适应了青年男女的需要,更具体一点,是适应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人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但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价值追求等。爱恨情仇是茶足饭饱之余的“勾当”,当没有满足肠肚温饱、仍在为衣食饱暖挣扎时,人们大概不可能有时间去光顾精神食粮。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问题基本解决,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打下了基础,观看影视剧属于艺术欣赏,是精神领域的需求。韩剧有了需求的市场,就悄然上市。

不同层次的人需要不同,韩剧是顺应了广大青年男女的需要,他们有这方面的渴望、向往或追求,他们对爱情心理、情感的想象与试探为韩剧提供了土壤,对爱的需求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总之,人的需求(或需要)这一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窗口。

二、接下来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偏偏韩剧受到他们的喜爱,而别的什么剧就不行吗?这就涉及到韩剧本身的问题了。

韩剧为什么流行?这必定是因为它能打动人心,打动人心的剧情是最流行的。韩剧必定包含了一种思想、一种感情,包含了一种人生态度、追求和向往等。韩剧的爱情剧中,主人翁对爱情的执着、对美好佳人的追求令人羡慕,令人向往,他们不顾一切地去为爱牺牲,这也是一种伟大的精神。“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我们决不应否认爱的积极意义,人在爱的世界里,身心自由,生动活泼;人在爱的关照下,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幸福美满,爱永远是世界的旋律。爱情作为爱的最高形式,不应受到贬低和压抑。

韩剧中的爱情剧是对爱的张扬,使人们感觉到生命的涌动,千百年来,爱情剧始终未衰。

并且,韩剧爱情剧中的爱情是纯洁的、高尚的,不为其他目的和企图所操纵,是人间真情的流露。剧中的主角都相当帅气或漂亮,充满青春活力,很容易吸引住青年的眼神,这同样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包括对“美人”的喜爱,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同样不应受到指责。

相反,我国就缺少这样的剧本和剧情,演艺界也越来越粗制滥造。

像韩剧的故事片《大长今》只是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同样吸引了广大的观众,这说明了人们对美好品格的认可,人们仍需要许多优秀品格。

总之,韩剧必定有许多诸如此类打动人心的地方,有它直指人性、反映人的需求的地方,有它“美”的一而,这是它能够流行的众多原因之一。

三、还应转回到观看韩剧的那些青年男女身上。他们着迷于韩剧的内在原因在哪里?他们为什么如此痴迷于“虚构”的剧情?他们到底怎么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心里世界装载的是些什么?他们的处境如何?他们的理想、信仰如何?

这一代的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衣食无忧,基本生活问题对他们来说已不是最大问题,面对各种信息,他们有早熟的倾向,特别需要人爱,他们寂寞、孤独、彷徨,有时很无聊,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这个时期正是拥有各种冲动的时期,在各方面都想试一试的时期。很多父母们只顾得了他们的吃穿住用等生活之需,反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各种渴望与向往,或者父母们只顾得上班挣钱,无暇顾及孩子的心声,缺少交流,缺乏一种心理意义上的爱,缺乏情感上的沟通,孩子们也自觉地与父母拉开了界限,寻找父母之外的“爱”。

恋爱就是父母之外的爱的一种,他们自己结成阵营,向同伴求爱,而这种朦胧的意识却受到社会的围攻,更有甚者,遭到父母们的围攻。他们恐慌地、不安地跺进了幻想的世界,影视是幻想的延伸和外化,他们借助影视、游戏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在现实中得不到肯定的抱怨。

青年男女正直恋爱季节,任何形式的恋爱都有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伤害,这仍是现实的不理想状态,他们要找回自己,打发失落感,坐在电影电视面前观看“另外一个自己”。无疑他们能在剧情中找到相应的自己,在观看过程中,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幻想中“实现”了,他们感到了自足,感到“实现”了抱负。

这,就是他们的处境,他们单纯、可爱而又寂寞无助的处境。韩剧,甚至可以说,任何形式的艺术、幻想、憧憬都帮助了他们暂时逃离一下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是韩剧帮了他们一个大忙,他们的爱,他们的恨都消融在那动人的情节之中,使他们感受到精神上的极大“富足”。

他们是“可怜”的,又是值得尊敬的。

现在青年一代大多是缺乏信仰的一族,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追求,执着心少了,只活在当下,神圣感、憧憬感、敬畏感、依附感渐次消失,没有了追求,反而限人了迷惘。

他们学习,基本上是“被迫”的,没从心底里感到有一种使命的驱使或追求知识的快感。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另一种形式的苦难,尤其是心理脆弱者,经不起一点打击,往往用逃脱的办法“解决”现实矛盾。

现实生活与学习的单调、重复,使他们遇到任何一次例外,都感到新奇。当生活缺乏戏剧性时,他们就到影视里去寻找,暂时填补现实的单调、忘却掉现实的紧张。

韩剧给了他们一种逃脱的方式:他们的爱多美好!而我,是不幸的;小伙长得多帅气,我要是他就好了;那个妹妹太妙了!……

他们就在这种叹息、羡慕、评价、对比、渴望之中观看着、梦想着,却惟独没有了行动。

四、在历史上,汉赋、唐诗、宋词是它们各个时代最有影响的艺术形式;而现代,小说、剧本、影视则成了再造人们心灵的主要艺术形式,它明白易懂,逐步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处于感性阶段的青年,最易受到小说、影视的影响,可以借助虚构重新把他们拉人现实。

既然他们有精神的需求,就给他们上演一份纯洁的精神圣粲;既然无望于现实,就让他们从视觉中瞅见不可逃脱的现实,让他们在享受虚构的同时,感受到现实的紧迫吧!好的影剧能给他们以力量和爱心,给他们以道德和责任,给他们信念和勇气。

全社会都来关心那最有希望的一族。

由韩剧热还可以引发别的众多思考,可以由此透视很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我们只不过仅仅挑选出我国的影视界问题、父母问题和青少年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理应有清醒的认识,在这些方面引起注意是必要的。

是父母关心孩子的时候了,特别是心理的关心;是包括影视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关心孩子的时候了,他们太需要帮助了,他们简直是孤立无援,只有用影剧来打发日子。

在物质上,孩子要什么父母都给,条件是做个父母希望的孩子,既是说,孩子唯一缺乏的就是给予他应有的情感上的关怀和肯定。这个时代缺乏关爱、缺乏友爱、缺乏交流,这是这个时代的缺乏症。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觉得养育有功,孩子的任何意见都不值得一提,任何成绩都不值得赞扬,这是孩子的自尊和动力的第一次受挫。后来,家长防范小孩上网与游戏,像是防贼。

孩子的沉默就代表反抗,对父母的反抗是出于“绝望”。

我们要看清孩子沉迷于各种影视剧的根源,那就是孩子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快乐,大多数父母都自以为是,对孩子的“过错”指手划脚。

像人这样的感情动物,对情感和爱的需要是十分强烈的,也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决定和影响着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不要在“爱”的照耀下,投下霸道和不信任的阴影,那样只会带来伤害,甚至愤怒。马斯洛人本心理学认为,对人要从积极的方面的去看,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会自觉地上进。鼓励他人,而不是批评,才能起到积极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一旦希望得以满足,就有了进一步的动力。

五、韩剧是文化工业的产物,是经过商业包装和设计的“美好”而“离奇”的故事,故事情节千篇一律、约定俗成。制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盈利,为了赚钱,剧情的设计竭力迎合青年男女的喜好,观看者并不知道自己中了设计者的圈套,一味的沉溺于感动之中。

这样,青年男女在韩剧中并不能学得到什么,他们不再反思,只是紧紧被故事情节牵动着、感动着,惟独没有了自己。通过“满足”精神需求的方式,韩剧轻而易举地控制了青年男女们,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潜意识深层控制。爱情故事好像成了人生的全部……

韩剧到底提供青年们多少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呢?无论何种电视剧都是一些直观感性的情节,缺乏应有的理性深度,一味沉溺于此,势必造成人思维的表面性和局限性,无利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青年学生为何如此偏爱影视剧呢?是不是该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呢?教育是不是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错误呢?感到读书、学习是那么的枯燥乏味,难怪要到书本以外去寻找乐趣。他们读书多是因为“被迫”,不仅是作业、考试的“被迫”,就连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难道不也是一种变相的“被迫”吗?

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去了哪里呢?教育怎样才能激起学生永恒的兴趣呢?教育若是压抑了创造性地发挥,就成为一种压力。需要反思的是,教育提供给学生多少自由创造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多少有关人生价值的、人生意义的思考?提供给学生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育绝不应该成为技术性的生产活动,不应成为抹杀个性的社会机器。